寄华岳孙逸人

〔唐代〕李商隐

灵岳几千仞,老松逾百寻。

攀崖仍蹑壁,啖叶复眠阴。

海上呼三岛,斋中戏五禽。

唯应逢阮籍,长啸作鸾音。

翻译注释

翻译

华山险峻巍峨高达几千仞,山上的老松枝繁叶茂,超越百寻之巍。

在山间攀岩踩壁,以叶为食,枕树而眠。

在山中修炼时,仿佛能够呼唤到海上的三座仙山;在斋中修炼时,模仿着五禽戏。

唯有与阮籍这般的高士相逢,才会发出如鸾凤般的清音。

注释

(1)灵岳:指华山。

(2)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为一仞,一说八尺为一仞。

(3)逾:越过;超过。

(4)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或六尺)为一寻。

(5)啖:吃。

(6)阮籍:字嗣宗,陈留郡尉氏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人,三国时期魏国诗人,竹林七贤之一。

全文拼音版

huáyuèsūnrén
língyuèqiānrènlǎosōngbǎixún
pānréngnièdànmiányīn
hǎishàngsāndǎozhāizhōngqín
wéiyīngféngruǎnzhǎngxiàozuòluányīn

作者介绍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杰出诗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其诗构思精密,语言瑰丽,善用典故与象征,开创“朦胧诗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代表作《无题》《锦瑟》《夜雨寄北》等情感深挚,含蓄隐晦。因卷入“牛李党争”而仕途坎坷,终生潦倒。诗作多抒写个人失意与时代苦闷,七律成就尤高,对宋代西昆体及后世诗歌影响深远。

李商隐的诗

相关推荐

寄夫

〔唐代〕王驾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寄赠薛涛

〔唐代〕元稹

锦江滑腻蛾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

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寄夫

〔明代〕黄峨

雁飞曾不到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

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

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

相怜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寄赞上人

〔唐代〕杜甫

一昨陪锡杖,卜邻南山幽。

年侵腰脚衰,未便阴崖秋。

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

茅屋买兼土,斯焉心所求。

近闻西枝西,有谷杉黍稠。

亭午颇和暖,石田又足收。

当期塞雨干,宿昔齿疾瘳。

裴回虎穴上,面势龙泓头。

柴荆具茶茗,径路通林丘。

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

寄远十一首·其三

〔唐代〕李白

本作一行书,殷勤道相忆。

一行复一行,满纸情何极。

瑶台有黄鹤,为报青楼人。

朱颜凋落尽,白发一何新。

自知未应还,离居经三春。

桃李今若为,当窗发光彩。

莫使香风飘,留与红芳待。

寄远十一首·其八

〔唐代〕李白

忆昨东园桃李红碧枝,与君此时初别离。

金瓶落井无消息,令人行叹复坐思。

坐思行叹成楚越,春风玉颜畏销歇。

碧窗纷纷下落花,青楼寂寂空明月。

两不见,但相思。

空留锦字表心素,至今缄愁不忍窥。

寄苏内翰

〔宋代〕刘季孙

倦压鳌头请左符,笑寻颖尾为西湖。

二三贤守去非远,六一清风今不孤。

四海共知霜鬓满,重阳曾插菊花无。

聚星堂上谁先到,欲傍金樽倒玉壶。

寄欧阳舍人书

〔宋代〕曾巩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庭?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

愧甚,不宣。巩再拜。

寄弟

〔明代〕徐熥

春风送客翻愁客,客路逢春不当春。

寄语莺声休便老,天涯犹有未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