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律诗,为其任杭州刺史时描绘西湖春景的典范之作。全诗以"孤山贾亭"的游踪起笔,中二联"早莺争树"与"乱花浅草"捕捉早春典型意象,尾联"绿杨白沙"定格诗意画面。诗人采用移步换景手法,以平易语言构筑绚烂春色,在工整律诗中保持流畅自然的民歌风韵,体现了白居易"诗到元和体变新"的艺术追求。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钱塘湖春行》此诗作于长庆三年(823年)春日,51岁的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第二年。钱塘湖即西湖,当时刚完成筑堤蓄水工程。诗中"白沙堤"(后称白堤)并非今日白公堤,但反映了诗人对水利建设的关注。作为白居易"闲适诗"代表作,其"迷花没马"的细节观察,既展现诗人"知足保和"的人生态度,也开创了后世西湖文学书写范式,日本《千载佳句》将此诗列为"春景部"之首。
翻译注释
翻译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注释
(1)孤山:在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
(2)贾亭:即贾公亭。唐贞元(785—805)年间,贾全在杭州做官时在西湖边建造此亭。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初,刚刚。
(4)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5)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6)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
(7)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8)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9)乱花:纷繁的花。
(10)渐:副词,渐渐地。
(11)欲:副词,将要,就要。
(12)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13)浅草:浅浅的青草。
(14)才能:刚够上。
(15)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浅浅的青草刚够没过马蹄。
(16)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17)行不足:百游不厌。足,满足。
(18)阴:同“荫”,指树荫。
(19)白沙堤: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相关推荐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南安军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朝天子·咏喇叭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