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作品简介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律诗,为其任杭州刺史时描绘西湖春景的典范之作。全诗以"孤山贾亭"的游踪起笔,中二联"早莺争树"与"乱花浅草"捕捉早春典型意象,尾联"绿杨白沙"定格诗意画面。诗人采用移步换景手法,以平易语言构筑绚烂春色,在工整律诗中保持流畅自然的民歌风韵,体现了白居易"诗到元和体变新"的艺术追求。

创作背景

《钱塘湖春行》此诗作于长庆三年(823年)春日,51岁的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第二年。钱塘湖即西湖,当时刚完成筑堤蓄水工程。诗中"白沙堤"(后称白堤)并非今日白公堤,但反映了诗人对水利建设的关注。作为白居易"闲适诗"代表作,其"迷花没马"的细节观察,既展现诗人"知足保和"的人生态度,也开创了后世西湖文学书写范式,日本《千载佳句》将此诗列为"春景部"之首。

翻译注释

翻译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注释

(1)孤山:在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

(2)贾亭:即贾公亭。唐贞元(785—805)年间,贾全在杭州做官时在西湖边建造此亭。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初,刚刚。

(4)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5)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6)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

(7)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8)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9)乱花:纷繁的花。

(10)渐:副词,渐渐地。

(11)欲:副词,将要,就要。

(12)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13)浅草:浅浅的青草。

(14)才能:刚够上。

(15)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浅浅的青草刚够没过马蹄。

(16)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17)行不足:百游不厌。足,满足。

(18)阴:同“荫”,指树荫。

(19)白沙堤: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

全文拼音版

qiántángchūnxíng
shānběijiǎtíng西shuǐmiànchūpíngyúnjiǎo
chùzǎoyīngzhēngnuǎnshùshuíjiāxīnyànzhuóchūn
luànhuājiànrényǎnqiǎncǎocáinéng
zuìàidōngxíng绿yángyīnbáishā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太原,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其诗通俗晓畅,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广为传诵。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因直言进谏被贬江州司马。晚年闲居洛阳,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与元稹并称"元白",诗作流传极广,甚至远播海外,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关推荐

春望

〔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野望

〔唐代〕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南安军

〔宋代〕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宋代〕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朝天子·咏喇叭

〔明代〕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