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句原文翻译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高山上松树挺拔耸立,山谷间狂风瑟瑟呼啸。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风声是多么的猛烈,松枝又是多么的刚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注释
(1)亭亭:挺拔的样子。
(2)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3)一何:多么。
(4)惨凄:凛冽、严酷。
(5)罹凝寒:遭受严寒。罹:遭受。凝寒:严寒。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高山上松树挺拔耸立,山谷间狂风瑟瑟呼啸。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风声是多么的猛烈,松枝又是多么的刚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1)亭亭:挺拔的样子。
(2)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3)一何:多么。
(4)惨凄:凛冽、严酷。
(5)罹凝寒:遭受严寒。罹:遭受。凝寒:严寒。
《赠从弟·其二》是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刘桢的五言古诗。全诗以"亭亭松"与"瑟瑟风"的对抗开篇,通过"风声盛"与"松枝劲"的反复较量,"冰霜惨凄"与"终岁端正"的鲜明对比,最终升华为"松柏本性"的人格宣言。诗人以刚性审美塑造松柏意象,语言质朴劲健而风骨凛然,体现了建安文学"慷慨以任气"的时代特质。
《赠从弟·其二》此诗作于建安年间(196-220年)刘桢任曹操丞相掾属时,为勉励堂弟所作组诗第二首。时值汉末战乱,士人崇尚气节风骨。诗中"松柏本性"之喻,既是对儒家"岁寒后凋"传统的继承,也暗含诗人因平视曹丕甄氏获罪后的不屈精神。作为中国咏物诗史上"刚性美学"的早期典范,其"风霜与劲松"的意象模式,直接影响了左思、陶渊明等后世诗人。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飰,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