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吴充秀才书

〔宋代〕欧阳修

修顿首白,先辈吴君足下。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霈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然读《易》者如无《春秋》,读《书》者如无《诗》,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先辈之文浩乎霈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

作品简介

《答吴充秀才书》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写给友人的一篇散文。全篇分四段。首段赞扬来者“学精文雄”而好学谋道;接着,指出世之学者初欲为道“而至者鲜”的原因,在于往往溺于文,“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第三段,先以孔孟荀卿为例正面论述,再以子云、仲淹、“后之惑者”为例反面论述,又以“足下”的自身感受来印证,确立“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的观点;最后,以宾主二人志同道合互为激励作结。文章言辞恳切,寄意深长。

创作背景

《答吴充秀才书》这是欧阳修写给吴充的一封回信,作于康定元年(1040)。当时吴充应进士举到京城开封,带着文章向欧阳修求教,欧阳修于是写了此信作答。

翻译注释

翻译

修顿首禀告吴君足下:前几天承蒙您给我一封信和三篇文章,打开一读,好像有成千上万的文字,等到稍稍定神细看,才知道不过几百字。如果不是词义丰富,立意高远,气势充沛而不可抵挡,怎么会有这种感觉呢?但是,您自己还担心没有人开导,无所适从,写作难于提高,这是您一心向学的客气话罢了。我既无济世之才,官位也不尊荣显赫,因此,我的批评或表扬无足轻重,我的力量也不足以打动人心。世上想借名人的声望来抬高自己,借大人物的权力帮助自己上进的人,从我这里又能得到什么呢?您学业精进,文章雄健,本来就有用于时,也不必依靠我的声誉来抬高,依靠我的力量来上进。但是,承蒙您来看望我,好像有什么要求,莫非是急于寻求正道,不选择什么人而问了吧?

求学的人未尝不想求得道,但真正达到目的的却很少。这并不是道离开人很远,而是学习的人被某些假象迷惑了。说起作文,难于写得精巧令人喜爱,容易取悦于一时使自己满足。世上求学的人往往沉迷在这一点上,偶尔有高明的地方,便说:“我的学问够了。”沉迷得厉害的人甚至百事不关心,说:“我是一个文人,专心写文章罢了。”这就是求道很少达到目的的原因。

从前孔子年老了回到鲁国,整理六经,不过花了几年的短时间。但是,他攻读《易》时好像世上根本就没有《春秋》,读《尚书》时,好像没有《诗》,这是他之所以用功少而能登峰造极的原因。圣人的文章,虽然我们赶不上,但是,总的说来道的境界高,文章便不难具有很深的造诣。所以,孟子终日奔忙到处游说,没有空暇著书,荀子也到了晚年才写书。至于扬雄、王通,他们都是勉强模仿前人的言词来著述,这是道不足而勉强写作的表现。后世糊涂、愚昧的人,只看到前代的文章传了下来,以为学习就是舞文弄墨而已,所以越勤苦努力越达不到目的。这正是您所说的,整天关在房间里写,文章不能纵横驰骋,随心所欲,其原因在于道不充实。如果道充实了,即使是上天入地走遍天下,也没有达不到的。

您的文章就像汪洋大海,气势充沛,可称得上好文章了。而且,您又立志求道,还认识到自己不够。倘使一直这样不懈努力,那么达到孟子、荀子的境界也是不难的了。我是学道而没有达到目的的人,不过幸而不满足于一时的喜爱,也不沉溺于微小的成绩而停止不前。我写此文,是为了借助您这种不断上进的精神,来激励我的进步。非常幸运。欧阳修上。

注释

(1)吴充:字冲卿,建州浦城(今福建建安)人。青年时即举进士,熙宁末年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2)秀才:优秀人才。文中称吴充为“先辈”,是士大夫间的尊称,不是行辈的先后。吴充少欧阳修十四岁。

(3)辞丰意雄:辞雄意丰。

(4)霈然:霈,同“沛”。盛大之貌。

(5)伥伥:迷茫不知所措的样子。

(6)假:借助。

(7)责:求。

(8)未始:未尝。

(9)为道:领会、实践道。“道”在这里指儒家思想体系。

(10)鲜:少。

(11)溺:沉浸不能自拔。

(12)至于至:至,到达。至,竞,最高境界。

(13)皇皇:同“遑遑”,匆匆忙忙的样子。

(14)荀卿: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有《荀子》三十二篇。

(15)子云:扬雄,字子云。扬雄《太玄》模仿《易》,《法言》模仿《论语》。

(16)仲淹:王通,字仲淹,隋末人。模仿《春秋》作《元经》,模仿《论浯》作《中说》。

(17)轩序:有窗栏的长廊或小室曰“轩”,东西厢房曰“序”。“不出轩序”是个比喻,说的是写文章只能在“长廊、厢房”中徘徊,从未“登堂入室”。

(18)善:完美。

(19)修白:和开头“修顿首白,先辈吴君足下”都是古代书信体抬头及落款的格式。信中以姓称吴充而称己不用第一人称“余”“吾”,用第三人称名字称己,是古代书信体表尊重对方的习惯。

全文拼音版

chōngxiùcáishū
xiūdùnshǒubáixiānbèijūnxiàqiánshìshūwénsānpiānérzhīhàoruòqiānwànyánzhīduōshǎodìngérshìyāncáishùbǎiyáněrfēifēngxióngpèirányǒuzhīshìzhìrányóuhuànchāngchāngyǒukāizhī使shǐqiánzhěhǎoxuézhīqiānyánxiūcáiyòngshíshìróngshìhuǐqīngzhòngdòngrénshìzhījiǎwèizhòngjièérhòujìnzhěxiūyānxiānbèixuéjīngwénxióngshīshíyòufēidàixiūérwèizhòngérhòujìnzhěránérhuìránjiànlínruòyǒusuǒfēimóudàorénérwènyānzhě
xuézhěwèishǐwèidàoérzhìzhěxiānyānfēidàozhīrényuǎnxuézhěyǒusuǒyāněrgàiwénzhīwèiyánnángōngéryuèérshìzhīxuézhěwǎngwǎngzhīyǒugōngyānyuēxuéshénzhězhìbǎishìguānxīnyuēwénshìzhíwénérsuǒzhìzhīxiān
kǒngzilǎoérguīliùjīngzhīzuòshùniánzhīqǐngěrránzhěchūnqiūshūzhěshīyònggōngshǎoérzhìzhìshèngrénzhīwénsuīrándàoshèngzhěwénnánérzhìmèngzihuánghuángxiázheshūxúnqīnggàiwǎnéryǒuzuòruòziyúnzhòngyānfāngmiǎnyānyándàowèiérqiángyánzhěhòuzhīhuòzhějiànqiánshìzhīwénchuánwèixuézhěwénérqínérzhìxiàsuǒwèizhōngchūxuānnéngzònghénggāoxiàjiēzhědàoruòdàozhīchōngyānsuīxíngtiānyuānquánzhī
xiānbèizhīwénhàopèiránwèishànéryòuzhìwèidàoyóuwèiwèi广guǎngruòzhǐyānmèngxúnzhìérnánxiūxuédàoérzhìzhěránxìnggānsuǒyuèérsuǒzhǐyīnzizhīnéngzhǐyòuxiūzhīshǎojìnyānxìngshénxìngshénxiūbái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坛领袖,倡导诗文革新运动,反对浮华文风。其散文《醉翁亭记》《秋声赋》等简洁流畅,诗词清新自然。主持编修《新唐书》《新五代史》,官至参知政事。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提携后进如苏轼、曾巩等,对宋代文化影响深远。

欧阳修的诗

相关推荐

答秦嘉诗

〔两汉〕徐淑

妾身兮不令,婴疾兮来归。

沉滞兮家门,历时兮不差。

旷废兮侍觐,情敬兮有违。

君今兮奉命,远适兮京师。

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

瞻望兮踊跃,伫立兮徘徊。

思君兮感结,梦想兮容辉。

君发兮引迈,去我兮日乖。

恨无兮羽翼,高飞兮相追。

长吟兮永叹,泪下兮沾衣。

答望之

〔明代〕何景明

念汝书难达, 登楼望欲迷。

天寒一雁至, 日暮万行啼。

饥馑饶群盗, 征求及寡妻。

江湖更摇落, 何处可安栖!

答庞参军·衡门之下

〔魏晋〕陶渊明

庞为卫军参军,从江陵使上都,过浔阳见赠。

衡门之下,有琴有书。

载弹载咏,爰得我娱。

岂无他好,乐是幽居。

朝为灌园,夕偃蓬庐。

人之所宝,尚或未珍。

不有同好,云胡以亲?

我求良友,实觏怀人。

欢心孔洽,栋宇惟邻。

伊余怀人,欣德孜孜。

我有旨酒,与汝乐之。

乃陈好言,乃著新诗。

一日不见,如何不思。

嘉游未斁,誓将离分。

送尔于路,衔觞无欣。

依依旧楚,邈邈西云。

之子之远,良话曷闻。

昔我云别,仓庚载鸣。

今也遇之,霰雪飘零。

大藩有命,作使上京。

岂忘宴安,王事靡宁。

惨惨寒日,肃肃其风。

翩彼方舟,容裔江中。

勖哉征人,在始思终。

敬兹良辰,以保尔躬。

答王以明

〔明代〕袁宏道

近日始学读书,尽心观欧阳修,苏洵、曾巩、陈亮、陆游诸公文集。每读一篇,心悸口呿,自以为未尝识字。然性不耐静,读未终帙,已呼累马,促诸年少出游,或逢佳山水,耽玩竟日。

归当自责,顽钝如此,当何所成?乃以一婢自监。读书稍倦,令得呵责,或提其耳、或敲其头、或擦其鼻,须快醒乃止。”婢不如命者,罚治之。习久,渐惯苦读,古人微意,或有一二悟解处,则叫号跳跃,如渴鹿之奔泉也!曹公曰:“老而好学,惟吾与袁伯业。”当知读书亦是难事。

答李几仲书

〔宋代〕黄庭坚

昨从东来,道出清湘,八桂之间,每见壁间题字,以其枝叶,占其本根,以为是必磊落人也。问姓名于士大夫,与足下一游归者皆曰:“是少年而老气有余者也。”如是已逾年,恨未识足下面耳。

今者乃蒙赐教,称述古今,而归重不肖。又以平生得意之文章,倾囷倒廪,见畀而不吝。秋日楼台,万事不到胸次,吹以木末之风,照以海滨之月,而咏歌呻吟足下之句,实有以激衰而增高明也。幸甚。

庭坚少孤,窘于衣食,又有弟妹婚嫁之责。虽蚤知从先生长者学问,而偏亲白发,不得已而从仕。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而从仕之日,得学之功十三。所以衰不进,至今落诸公之后也。

窃观足下天资超迈,上有亲以为之依归,旁有兄弟以为之助,春秋未三十,耳目聪明,若刻意于德义经术,所至当不止此耳。非敢谓足下今日所有,不足以豪于众贤之间;但为未及古人,故为足下惜此日力耳。

天难于生才,而才者须学问琢磨,以就晚成之器;其不能者,则不得归怨于天也。世实须才,而才者未必用,君子未尝以世不用而废学问;其自废惰欤,则不得归怨于世也。

凡为足下道者,皆在中朝时闻天下长者之言也,足下以为然,当继此有进于左右。秋热虽未艾,伏惟侍奉之庆。龙水风土比湖南更热,老人多病眩,奉书草草。唯为亲为己自重。

答杜秀才五松见赠

〔唐代〕李白

昔献长杨赋,天开云雨欢。

当时待诏承明里,皆道扬雄才可观。

敕赐飞龙二天马,黄金络头白玉鞍。

浮云蔽日去不返,总为秋风摧紫兰。

角巾东出商山道,采秀行歌咏芝草。

路逢园绮笑向人,两君解来一何好。

闻道金陵龙虎盘,还同谢朓望长安。

千峰夹水向秋浦,五松名山当夏寒。

铜井炎炉歊九天,赫如铸鼎荆山前。

陶公矍铄呵赤电,回禄睢盱扬紫烟。

此中岂是久留处,便欲烧丹从列仙。

爱听松风且高卧,飕飕吹尽炎氛过。

登崖独立望九州,阳春欲奏谁相和?

闻君往年游锦城,章仇尚书倒屣迎。

飞笺络绎奏明主,天书降问回恩荣。

肮脏不能就珪组,至今空扬高蹈名。

夫子工文绝世奇,五松新作天下推。

吾非谢尚邀彦伯,异代风流各一时。

一时相逢乐在今,袖拂白云开素琴,弹为三峡流泉音。

从兹一别武陵去,去后桃花春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