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句原文翻译
凭古城边眺晚晴,远村高树转分明。
靠着古老的城墙边眺望傍晚的晴景,远处的村庄和高大树木渐渐变得清晰明朗。
天如镜面都来静,地似人心总不平。
天空像镜面般全然宁静,大地却像人的心思始终难以平复。
云向岭头闲不彻,水流溪里太忙生。
云朵飘向山岭顶端,看似悠闲却总闲不住;溪水在山涧里流淌,显得太过忙碌奔波。
谁人得及庄居老,免被荣枯宠辱惊。
谁能比得上隐居乡村的老者,能不被世事兴衰、个人荣辱所惊扰。
注释
(1)分明:明明;显然。
(2)荣枯:喻人世的盛衰、穷达。
凭古城边眺晚晴,远村高树转分明。
天如镜面都来静,地似人心总不平。
云向岭头闲不彻,水流溪里太忙生。
谁人得及庄居老,免被荣枯宠辱惊。
凭古城边眺晚晴,远村高树转分明。
靠着古老的城墙边眺望傍晚的晴景,远处的村庄和高大树木渐渐变得清晰明朗。
天如镜面都来静,地似人心总不平。
天空像镜面般全然宁静,大地却像人的心思始终难以平复。
云向岭头闲不彻,水流溪里太忙生。
云朵飘向山岭顶端,看似悠闲却总闲不住;溪水在山涧里流淌,显得太过忙碌奔波。
谁人得及庄居老,免被荣枯宠辱惊。
谁能比得上隐居乡村的老者,能不被世事兴衰、个人荣辱所惊扰。
(1)分明:明明;显然。
(2)荣枯:喻人世的盛衰、穷达。
《晚眺》是唐代诗人罗隐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以晚晴远眺为切入点,首联“凭古城边眺晚晴”点明时空定位,“远村高树转分明”暗含光影变幻的视觉体验;颔联“天如镜面都来静,地似人心总不平”以工巧比喻构建天地与人心的哲学对话,静穆苍穹与崎岖大地的对照中暗藏对世相深刻的讽喻;颈联“云向岭头闲不彻”写云之悠然,“水流溪里太忙生”状水之匆促,在自然物性中投射人间百态;尾联“谁人得及庄居老”的诘问,将全诗升华为对超然人生的终极向往。全诗理趣盎然,在晚唐衰飒诗风中独标高格。
《晚眺》此诗应作于罗隐晚年漂泊江东时期(约公元880-900年)。诗中“古城”或指润州(今镇江)或杭州古城墙,皆诗人屡经之地。“地似人心总不平”的惊警之句,既源于其十举不第的坎坷经历,也暗合晚唐藩镇割据的社会现实。与杜荀鹤“世乱奴欺主”的直白揭露不同,罗隐善用自然意象进行社会批判,这种“以物理讽人事”的写法,既受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的启示,更体现其《谗书》“警当世而戒将来”的创作理念。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
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
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
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
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雨晴秋容新沐兮,忻绕园而细履。面平池之清空兮,紫阁青横,远来照水。
如高堂之上,见罗幕兮,垂乎镜里。木势党伍兮,行者如迎,偃者如醉,高者如达,低者如跂。
松数十株,切切交风,如冠剑大臣,国有急难,庭立而议。
竹林外裹兮,十万丈夫,甲刃摐摐,密阵而环侍。岂负军令之不敢嚣兮,何意气之严毅。
复引舟于深湾,忽八九之红芰,姹然如妇,敛然如女,堕蕊黦颜,似见放弃。
白鹭潜来兮,邈风标之公子,窥此美人兮,如慕悦其容媚。
杂花参差于岸侧兮,绛绿黄紫,格顽色贱兮,或妾或婢。
间草甚多,丛者束兮,靡者杳兮,仰风猎日,如立如笑兮,千千万万之容兮,不可得而状也。
若予者则谓何如?倒冠落珮兮,与世阔疏。敖敖休休兮,真徇其愚而隐居者乎。
炼句炉槌岂可无,句成未必尽缘渠。
老夫不是寻诗句,诗句自来寻老夫。
暂诣高僧话,来寻野寺孤。
岸花藏水碓,溪水映风炉。
顶上巢新鹊,衣中带旧珠。
谈禅未得去,辍棹且踟蹰。
烟抹平林水退沙,碧山西畔夕阳家。
无人解得诗人意,只有云边数点鸦。
百鸟乳雏毕,秋燕独蹉跎。
去社日已近,衔泥意如何。
不悟时节晚,徒施工用多。
人间事亦尔,不独燕营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