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五言绝句,以梅花为意象寄托孤高坚贞的品格。前两句以"墙角""凌寒"凸显梅花处境的孤寂与生命的顽强;后两句通过"不是雪"的否定与"暗香"的肯定,在视觉与嗅觉的转换间,展现梅花的内在神韵。全诗语言简净而意蕴丰厚,以物喻人,体现了王安石晚年诗风"瘦硬清峻"的艺术特色,成为宋代咏梅诗中的典范之作。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梅花》此诗作于王安石晚年退居钟山(今南京)时期(约1076年后)。历经变法风波后,诗人借梅花自喻,以"凌寒独开"表明在政治逆境中不改其志的节操。作品既承续了林逋"暗香浮动"的咏梅传统,又以哲理性思考提升意境,反映了宋代士大夫将自然意象人格化的审美倾向,对后世咏物诗影响深远。
翻译注释
翻译
墙角有几枝梅花,正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远远的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因为有梅花的幽香传来。
注释
(1)凌寒:冒着严寒。
(2)遥:远远地。
(3)知:知道。
(4)为:因为。
(5)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全文拼音版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江西临川人。他主持“熙宁变法”,推行青苗法、募役法等新政,力图富国强兵,虽争议巨大却影响深远。文学成就斐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文峭拔简劲,政论犀利,代表作《元日》《泊船瓜洲》等传诵千古。晚年退居江宁(今南京),潜心著述。谥号“文”,世称王文公,其改革精神与文学造诣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关推荐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清平乐·春归何处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