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句原文翻译
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
西塞山连绵起伏,山势如同从千里之外奔凑而来;它那千里奔腾之势,伸长江则戛然而止。
岚横秋塞雄,地束惊流满。
秋天的西塞山山中雾气横绕,看起来更加雄伟;江水到达狭隘的关口,水流愈加湍急,咆哮不止。
注释
(1)西塞山:在湖北大冶东。《舆地纪胜》:“西塞山在武昌东百三十里,介大冶于两山之间,为关塞也。”
(2)势:山势。
(3)岚:山中雾气。
(4)束:捆缚、捆住,指群山相聚而形成的要隘。
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
岚横秋塞雄,地束惊流满。
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
西塞山连绵起伏,山势如同从千里之外奔凑而来;它那千里奔腾之势,伸长江则戛然而止。
岚横秋塞雄,地束惊流满。
秋天的西塞山山中雾气横绕,看起来更加雄伟;江水到达狭隘的关口,水流愈加湍急,咆哮不止。
(1)西塞山:在湖北大冶东。《舆地纪胜》:“西塞山在武昌东百三十里,介大冶于两山之间,为关塞也。”
(2)势:山势。
(3)岚:山中雾气。
(4)束:捆缚、捆住,指群山相聚而形成的要隘。
《西塞山》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以雄浑笔触勾勒西塞山的险峻气势。前两句“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以动态比喻描绘山脉如奔马骤停、突被江水截断的奇崛景象;后两句“岚横秋塞雄,地束惊流满”转而写秋日山间雾气横锁要塞的壮阔,以及地势约束江流激荡的磅礴。全诗语言凝练如刀劈斧凿,通过“奔”“断”“横”“束”等动词强化山形水势的冲突感,展现中唐山水诗追求险峻之美的风格,亦暗含诗人对自然伟力的敬畏。
《西塞山》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约为韦应物任职江州、苏州刺史期间(约公元780-790年)所作。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长江南岸,是唐代长江中游军事要塞和文人咏叹胜地。韦应物多次途经长江,触景生情,借山势水态抒写胸中豪气。诗中“秋塞”一词暗示诗人可能于秋季巡查边防时所作,残存的四句虽未直接抒怀,但“惊流”“雄塞”之景已折射出中唐时期藩镇割据、江山动荡的时代阴影。
山光如淀,湖光如练,一步一个生绡面。叩逋仙,访坡仙。
拣西湖好处都游遍,管甚月明归路远。船,休放转;杯,休放浅。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凛冽倦玄冬,负暄嗜飞阁。
羲和流德泽,颛顼愧倚薄。
毛发具自和,肌肤潜沃若。
太阳信深仁,衰气欻有托。
欹倾烦注眼,容易收病脚。
流离木杪猿,翩跹山颠鹤。
用知苦聚散,哀乐日已作。
即事会赋诗,人生忽如昨。
古来遭丧乱,贤圣尽萧索。
胡为将暮年,忧世心力弱。
蛾蕊颦深,翠茵蹴浅,暗省韶光迟暮。断无情种不能痴,替消魂、乱红多处。飘零信苦。只逐水、沾泥太误。送春归、费粉娥心眼,低徊香土。
娇随步。著意怜花,又怕花欲妒。莫辞身化作微云,傍落英、已歌犹驻。哀筝似诉。最肠断、红楼前度。恋寒枝、昨梦惊残怨宇。
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
泪落吴江水,随潮到海回。
故衣犹染碧,后土不怜才。
未老山中客,唯应赋八哀。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新结临溪水栈,旧支架壁山楼。何须门外去寻秋,几日霜林染就。
影乱夕阳楚舞,声翻夜月吴讴。山中布褐傲王侯。自举一觞称寿。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