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离诗

〔魏晋〕左芬

自我去膝下,倏忽逾再期。

邈邈浸弥远,拜奉将何时。

披省所赐告,寻玩悼离词。

仿佛想容仪,欷歔不自持。

何时当奉面,娱目于书诗。

何以诉辛苦,告情于文辞。

作品简介

《感离诗》是晋代女文学家左棻创作的一首宫怨诗。此诗是作者对兄长左思《悼离赠妹诗二首》的应答之作,抒发了作者入宫廷后骨肉分离的悲痛。开头四句交代兄妹分离的时间,并抒发不得相见的惆怅;中间四句写因观览兄长的书信诗章,而忆起兄长的音容笑貌,不由得感叹唏嘘;结尾四句从情感的涡流返回现实,表达对兄妹重逢的渴望。全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表现了兄妹之间深厚的感情。

创作背景

左棻自幼丧母,依靠父、兄长大,兄妹二人素来情浓。西晋泰始八年(272),左棻因文才出众,被晋武帝召充后宫,左思也同时移居洛阳。他们兄妹虽同居京城,但宫禁森严,只能通过赠答诗章来寄托咫尺天涯的思念之情。泰始十年(274),在左棻入宫两年时,左思曾作《悼离赠妹诗二首》,以表示一片深情。在左思看来,妹妹被选入宫,“虽同京宇,殊邈异国”,咫尺便是天涯,生离亦同死别。同年左棻作了这首《感离诗》作答。

翻译注释

翻译

自从我离开父亲兄长以来,转眼之间已经过了两年。

离别的日子,越来越多了,何时再能侍奉父亲兄长呢?

翻阅兄长给我的书信,仔细寻味着《悼离赠妹二首》诗。

因读诗忆起了兄长的声容笑貌,别绪蒙怀,禁不住唏嘘哭泣。

什么时候能够再次见面,共同做读书吟诗这些赏心悦目之事。

用什么来抒发苦辛的离情呢,只能借文字来倾诉啊。

注释

(1)去:离开。

(2)膝下:人幼年时,常依于父母膝下,后用作对父母的代称。

(3)倏忽:转眼之间。

(4)再期:两周年。一作“载期”,一年的时间。

(5)邈邈:远貌。

(6)浸:渐渐,更加。

(7)弥:也就是远。

(8)拜奉:侍奉。

(9)披省:翻阅。

(10)所赐告:指左思给她的书信。

(11)寻玩:仔细寻味。

(12)悼离词:即左思《悼离赠妹诗二首》。

(13)欷歔:叹气,抽噎声。

全文拼音版

gǎnshī
xiàshūzài
miǎomiǎojìnyuǎnbàifèngjiāngshí
shěngsuǒgàoxúnwándào
仿fǎngxiǎngróngchí
shídāngfèngmiànshūshī
xīngàoqíngwén

作者介绍

左芬(253—300),一名“左棻”,临淄(今山东淄博)人,文学家左思之妹。少好学,善属文。晋武帝司马炎闻其名,而纳入后宫。晋武帝贵嫔。幼年丧母,依父兄长成,善属文,晋武帝司马炎闻其名,而纳入后宫。泰始八年(272)拜为修仪,后为贵嫔。因貌不美,出身寒门,未得宠爱,然才德出众,受人敬重。《晋书·后妃传》称“帝重棻辞藻,每有方物异宝,必诏为赋颂”。生前著有大量诗赋,据传有文集四卷,已佚。

相关推荐

感讽五首·其五

〔唐代〕李贺

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

侵衣野竹香,蛰蛰垂叶厚。

岑中月归来,蟾光挂空秀。

桂露对仙娥,星星下云逗。

凄凉栀子落,山璺泣晴漏。

下有张仲蔚,披书案将朽。

感皇恩·出京门有感

〔金代〕李俊民

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惆怅天涯又离别。碧云西畔,举目乱山重叠。据鞍归去也,情凄切!

一日三秋,寸肠千结。敢向青天问明月。算应无恨,安用暂圆还缺?愿人长似,月圆时节。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八

〔唐代〕陈子昂

吾观昆仑化,日月沦洞冥。

精魄相交会,天壤以罗生。

仲尼推太极,老聃贵窈冥。

西方金仙子,崇义乃无明。

空色皆寂灭,缘业定何成。

名教信纷藉,死生俱未停。

感春四首·其四

〔清代〕陈宝琛

北胜南强较去留,泪波直注海东头。

槐柯梦短殊多事,花槛春移不自由。

从此路迷渔父棹,可无人坠石家楼。

故林好在烦珍护,莫再飘摇断送休。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三十四

〔唐代〕陈子昂

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

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

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

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

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

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

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

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

感遇·其四

〔唐代〕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