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陈伯玑金陵

〔清代〕王士祯

东风作意吹杨柳,绿到芜城第几桥?

欲折一枝寄相忆,隔江残笛雨萧萧。

作品简介

《寄陈伯玑金陵》是清代诗人王士祯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为怀友诗,第一、二句写春天到来回忆起令人桥头分别的情景。第三、四句写原想折柳寄相思,怎奈隔着大江而又风雨潇潇,只好吹笛寄托情感。这是一首怀念友人的诗。此诗的巧妙把怀友的深情寄寓在含蕴丰富的意象之中,刻画景物虚实结合,化用典故不露痕迹,整首诗于惆怅迷茫中透露出缥缈高远的意境。

创作背景

《寄陈伯玑金陵》该诗具体创作年份未知。王士祯于扬州任推官时,陈氏客居金陵仰慕王士旗而数次过江拜访,王士祯安排他居古文选楼,料理招待颇周到。当陈氏从扬州返回金陵有年,王士祯心中却始终盘郁着一股思念甚至担忧之情。当初春时节, “东风作意”吹绿了杨柳枝条,作为多情善感的诗人自不会无动于衷。于是有《寄陈伯玑金陵》之作。

翻译注释

翻译

东风着意吹动杨柳,绿到了芜城的第几桥?

想折一枝以寄相思,隔江飘来残笛春雨潇潇。

注释

(1)东风:春风。

(2)作意:起意。

(3)芜城:在扬州北,即古邗沟城,后荒芜。

(4)相忆:指与陈伯玑相互思念。

(5)江:指长江。

(6)潇潇:小雨蒙蒙的样子。

全文拼音版

chénjīnlíng
dōngfēngzuòchuīyángliǔ绿dàochéngqiáo
zhézhīxiāngjiāngcánxiāoxiāo

作者介绍

王士祯(1634—1711),字子真,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书法高秀似晋人。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论诗创神韵说。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

王士祯的诗

相关推荐

寄赠薛涛

〔唐代〕元稹

锦江滑腻蛾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

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寄远十一首·其十

〔唐代〕李白

鲁缟如玉霜,笔题月氏书。

寄书白鹦鹉,西海慰离居。

行数虽不多,字字有委曲。

天末如见之,开缄泪相续。

泪尽恨转深,千里同此心。

相思千万里,一书值千金。

寄隐居士

〔宋代〕谢逸

先生骨相不封侯,卜居但得林塘幽。

家藏玉唾几千卷,手校韦编三十秋。

相知四海孰青眼,高卧一庵今白头。

襄阳耆旧节独苦,只有庞公不入州。

寄生草·感叹

〔元代〕查德卿

姜太公贱卖了磻溪岸,韩元帅命博得拜将坛。羡傅说守定岩前版,叹灵辄吃了桑间饭,劝豫让吐出喉中炭。

如今凌烟阁一层一个鬼门关,长安道一步一个连云栈。

寄宇文判官

〔唐代〕岑参

西行殊未已,东望何时还。

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

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

相忆不可见,别来头已斑。

寄远十一首·其三

〔唐代〕李白

本作一行书,殷勤道相忆。

一行复一行,满纸情何极。

瑶台有黄鹤,为报青楼人。

朱颜凋落尽,白发一何新。

自知未应还,离居经三春。

桃李今若为,当窗发光彩。

莫使香风飘,留与红芳待。

寄欧阳舍人书

〔宋代〕曾巩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庭?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

愧甚,不宣。巩再拜。

寄弟

〔明代〕徐熥

春风送客翻愁客,客路逢春不当春。

寄语莺声休便老,天涯犹有未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