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八》是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送别友人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和人生漂泊的感慨。首联“更沽淇上酒,还泛驿前舟”点明送别的场景;颔联“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以马嘶衬托离愁;颈联“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渲染旅途的艰险;尾联“此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既劝勉友人,又暗含世路艰难的无奈。全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体现了高适边塞诗之外的深沉抒情风格。
送魏八
更沽淇上酒,还泛驿前舟。
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
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
北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送魏八》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秋天。高适事先备好淇上美酒,然后骑马到驿站,与魏八泛舟淇水。船行进在弯弯的淇河上,两岸山岭乌云密布,风雨大作,适逢中秋。诗人告诫魏八,若无知己,不要明珠暗投。此诗表达了作者送别魏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翻译注释
翻译
(我们)再次买来淇水边的美酒,又在驿站前的渡口登船饯别。
因为不舍老友离去,就连马儿的嘶鸣也显得格外哀愁。
你此去路途遥远,云山重叠,风雨交加,正值秋意渐浓。
这一路上难遇知音,愿你像明珠一样珍重,莫要轻易托付真心。
注释
(1)沽:买。
(2)淇上酒:淇水(今河南北部)一带产的酒,代指美酒。
(3)驿前舟:驿站旁的渡船,指送别之地。
(4)嘶马愁:马嘶鸣声含离愁,以马衬人,烘托别绪。
(5)云山行处合:形容前路山高云遮,艰险难行。
(6)风雨兴中秋:既写实景风雨,又隐喻人生风波,点明时值秋季。兴:感兴,感怀。
(7)北路:往北去的路。
(8)明珠莫暗投:化用《史记》“明珠暗投”典故,比喻贤才不被赏识或真心错付,此处劝友人谨慎处世。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高适的诗
相关推荐
送冷朝阳还上元
青丝缆引木兰船,名遂身归拜庆年。
落日澄江乌榜外,秋风疏柳白门前。
桥通小市家林近,山带平湖野寺连。
秋后依依寒食里,共君携手在东田。
送友人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送沈左司从汪参政分省陕西汪由御史中丞出
重臣分陕去台端,宾从威仪尽汉官。
四塞河山归版籍,百年父老见衣冠。
函关月落听鸡度,华岳云开立马看。
知尔西行定回首,如今江左是长安。
送董元达
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
塞垣苦寒风气恶,归来面皱须眉斑。
先皇召见延和殿,议论慷慨天开颜。
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
长江滚滚蛟龙怒,扁舟此去何当还?
大梁城里定相见,玉川破屋应数间。
送春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送李判官赴东江
闻道皇华使,方随皂盖臣。
封章通左语,冠冕化文身。
树色分扬子,潮声满富春。
遥知辨璧吏,恩到泣珠人。
送路六侍御入朝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胜锦,生憎柳絮白于绵。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送李儋
别离何从生,乃在亲爱中。
反念行路子,拂衣自西东。
日昃不留宴,严车出崇墉。
行游非所乐,端忧道未通。
春野百卉发,清川思无穷。
芳时坐离散,世事谁可同。
归当掩重关,默默想音容。
送客入蜀
剑阁迢迢梦想间,行人归路绕梁山。
明朝骑马摇鞭去,秋雨槐花子午关。
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
蔡子勇成癖,弯弓西射胡。
健儿宁斗死,壮士耻为儒。
官是先锋得,才缘挑战须。
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
云幕随开府,春城赴上都。
马头金匼匝,驼背锦模糊。
咫尺雪山路,归飞青海隅。
上公犹宠锡,突将且前驱。
汉使黄河远,凉州白麦枯。
因君问消息,好在阮元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