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求百兽

〔两汉〕刘向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

群臣莫对。

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翻译注释

翻译

楚宣王问群臣说:我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吗?

群臣无人回答。

江乙回答说: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找到了一只狐狸。

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这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

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奔。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奔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

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五千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注释

(1)荆宣王:楚宣王。

(2)曰:说。

(3)食:吃。

(4)无敢:不敢。

(5)天帝:上天。

(6)使:派遣、命令。

(7)长:长官,首领。这里作动词,意为“做……首领”,掌管。

(8)是逆:是:这。逆:违抗。

(9)不信:不真实,不可靠。

(10)然:认为......正确。

(11)遂:于是,就。

(12)皆走:皆:都。走:逃跑。

(13)而:才。

(14)以为:认为。

(15)故:所以。

(16)畏:害怕。

全文拼音版

qiúbǎishòu
jīngxuānwángwènqúnchényuēwénběifāngzhīwèizhāoguǒchéng
qúnchénduì
jiāngduìyuēqiúbǎishòuérshízhī
yuēgǎnshítiān使shǐzhǎngbǎishòujīnshíshìtiānmìngwéixìnwéixiānxíngsuíhòuguānbǎishòuzhījiànérgǎnzǒu
wéiránsuìzhīxíngshòujiànzhījiēzǒuzhīshòuwèiérzǒuwéiwèi
jīnwángzhīqiāndàijiǎbǎiwànérzhuānshǔzhīzhāoběifāngzhīwèishíwèiwángzhījiǎbīngyóubǎishòuzhīwèi

作者介绍

刘向(前77—6年),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中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榖梁传》。编订整理《战国策》。又编有《楚辞》,所作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唯《九叹》为完篇。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相关推荐

惜琼花·汀蘋白

〔宋代〕张先

汀蘋白,苕水碧。每逢花驻乐,随处欢席。别时携手看春色。萤火而今,飞破秋夕。

汴河流,如带窄。任身轻似叶,何计归得。断云孤鹜青山极。楼上徘徊,无尽相忆。

鹦鹉曲·农夫渴雨

〔元代〕冯子振

年年牛背扶犁住,近日最懊恼杀农父。稻苗肥恰待抽花,渴煞青天雷雨。

〔幺〕恨残霞不近人情,截断玉虹南去。望人间三尺甘霖,看一片闲云起处。

定风波·暖日闲窗映碧纱

〔五代〕欧阳炯

暖日闲窗映碧纱,小池春水浸晴霞。数树海棠红欲尽,争忍,玉闺深掩过年华。

独凭绣床方寸乱,肠断,泪珠穿破脸边花。邻舍女郎相借问,音信,教人羞道未还家。

水调歌头·题斗南楼和刘朔斋韵

〔宋代〕李昴英

万顷黄湾口,千仞白云头。一亭收拾,便觉炎海豁清秋。潮候朝昏来去,山色雨晴浓淡,天末送双眸。绝域远烟外,高浪舞连艘。

风景别,胜滕阁,压黄楼。胡床老子,醉挥珠玉落南州。稳驾大鹏八极,叱起仙羊五石,飞佩过丹丘。一笑人间世,机动早惊鸥。

清平乐·图书一室

〔宋代〕周晋

图书一室。香暖垂帘密。花满翠壶熏研席。睡觉满窗晴日。

手寒不了残棋。篝香细勘唐碑。无酒无诗情绪,欲梅欲雪天时。

闻笛

〔唐代〕张巡

岧峣试一临,虏骑附城阴。

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门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

纸窗

〔宋代〕郭震

偏宜酥壁称闲情,白似溪云薄似冰。

不是野人嫌月色,免教风弄读书灯。

早登太行山中言志

〔唐代〕李隆基

清跸度河阳,凝笳上太行。

火龙明鸟道,铁骑绕羊肠。

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

涧泉含宿冻,山木带馀霜。

野老茅为屋,樵人薜作裳。

宣风问耆艾,敦俗劝耕桑。

凉德惭先哲,徽猷慕昔皇。

不因今展义,何以冒垂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