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先漱玉亭

〔宋代〕苏轼

高岩下赤日,深谷来悲风。

擘开青玉峡,飞出两白龙。

乱沫散霜雪,古潭摇清空。

馀流滑无声,快泻双石谼。

我来不忍去,月出飞桥东。

荡荡白银阙,沉沉水精宫。

愿随琴高生,脚踏赤鯶公。

手持白芙蕖,跳下清泠中。

作品简介

《庐山二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组诗,《开先漱玉亭》是其中的第一篇,前八句主要描绘了庐山开先寺漱玉亭从傍晚到月出的瑰丽景色,后八句表达了作者在经受了千磨百折之后对出世成仙的向往。这首诗充分显示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传神的艺术表现力。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苏轼由黄州赴汝州,途径庐山,作此组诗。

翻译注释

翻译

夕阳照在高高的岩石上,深谷里刮来阵阵悲风。

山峡对立,瀑布流过寺前的青玉峡后,分为两股。

水泡喷洒如霜雪,清澈的潭水震荡。

流下去的潭水无声无息,迅速流进了山谷之中。

观此美景不忍离去,直到月亮从桥东慢慢升起。

这里宛如天上的宫殿,又似水中的龙宫。

我想像琴高那样骑着红鲤鱼遨游在此仙境,

手持洁白的荷花,尽情遨游水中。

注释

(1)开先:佛寺名,南唐中主李璟所建,在庐山南麓星子县境内。漱玉亭在瀑布近旁。

(2)两白龙:形容两道瀑布。

(3)谼:音洪,大壑也。

(4)白银阙:指天上的宫殿。

(5)琴高:传说中的一位水仙,曾骑红色鲤鱼游戏人间。

(6)赤鯶公:指红鲤鱼。

全文拼音版

kāixiānshùtíng
gāoyánxiàchìshēnláibēifēng
bāikāiqīngxiáfēichūliǎngbáilóng
luànsànshuāngxuětányáoqīngkōng
liúhuáshēngkuàixièshuāngshíhóng
láirěnyuèchūfēiqiáodōng
dàngdàngbáiyínquēchénchénshuǐjīnggōng
yuànsuíqíngāoshēngjiǎochìhǔngōng
shǒuchíbáitiàoxiàqīnglíngzhōng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诗、词、散文成就卓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豪放洒脱,开宋词豪放派先河,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豁达乐观。书法、绘画亦有造诣,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

苏轼的诗

相关推荐

开圣寺

〔唐代〕温庭筠

路分谿石夹烟丛,十里萧萧古树风。

出寺马嘶秋色里,向陵鸦乱夕阳中。

竹间泉落山厨静,塔下僧归影殿空。

犹有南朝旧碑在,耻将兴废问休公。

开愁歌

〔唐代〕李贺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

旗亭下马解秋衣,请贳宜阳一壶酒。

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

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

开元后乐

〔唐代〕薛逢

莫奏开元旧乐章,乐中歌曲断人肠。

邠王玉笛三更咽,虢国金车十里香。

一自犬戎生蓟北,便从征战老汾阳。

中原骏马搜求尽,沙苑年来草又芳。

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

〔明代〕袁宏道

庐山之面,在南康。数十里皆壁。水从壁罅出,万仞直落,势不得不森竖跃舞,故飞瀑多而开先为绝胜。登望楼,见飞瀑这半,不甚畅。沿崖而折,得青玉峡。峡苍碧立,汇为潭。巨石当其下,横偃侧布,瀑水掠潭行,与石遇,啮而斗,不胜,久乃敛狂斜趋,侵其趾而去。游人坐石上,潭色浸肤,扑面皆冷翠。

良久月上,枕涧声而卧。一客以文相质,余曰:“试扣诸泉。”又问,余曰:“试扣诸涧。”客以为戏。余告之曰:“夫文以蓄人,以气出者也。今夫泉,渊然黛,泓然静者,其蓄也。及其触石而行,则虹飞龙矫,曳而为练,汇而为轮;络而为绅,激而为霆;故夫水之变,至于幻怪翕息,无所不有者,气为之也。今吾与子历含,涉三峡,濯涧听泉,得其浩瀚古雅者,则为六经;郁激曼衍者,则骚赋;幽奇怪伟,变幻诘曲者,则为子史百家。凡水之一貌一情,吾直以文遇之。故悲笑歌鸣,卒然与水俱发,而不能自止。”客起而谢。

次日晨起,复至峡观香炉紫烟心动。僧曰:“至黄崖之文殊塔,瀑势乃极。”杖而往,磴狭且多折,芒草割人。而少进,石愈嵌,白日蒸厓,如行热冶中。向闻诸客皆有嗟叹声。既至半,力皆备,游者昏昏愁堕。一客眩,思返。余曰:“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且而与其死于床笫,熟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客大笑,勇百倍。顷之,跻其颠,入黄崖寺。少定,折而至前岭,席文殊塔,观瀑。瀑注青壁下,雷奔海立,孤搴万仞,峡风逆之,帘卷而上,忽焉横曳,东披西带。

诸客请貌其似,或曰:“此鲛人输绡圆也。”余:“得其色。然死水也。”客曰:“青莲诗比苏公白水佛迹孰胜?”余曰:“太白得其势,其貌肤;子瞻得其怒,其貌骨,然皆未及其趣也。今与客从开先来,欹削十余里,上烁下蒸,病势已作,一旦见瀑,形开神彻,目增而明,天增而朗,浊虑之纵横,凡吾与子数年陶汰而不肯净者,一旦皆逃匿去,是岂文字所得诠也?”山僧曰。“崖径多虎,宜早发。”乃下,夜宿归宗寺。次日,过白鹿洞,观五老峰,愈吴障山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