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湖南崔中丞

〔唐代〕戎昱

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

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

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

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

作品简介

《上湖南崔中丞》是唐代诗人戎昱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将崔中丞比山上青松,自比路上尘土,二者地位高低悬殊,不相匹配。颔联赞扬崔中丞的胸怀与眼光,用人不看地位高下,只看才能大小。颈联说自己有千金不移的志节,把诺言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尾联表达了对崔中丞的容留和知遇的感激,大有报恩人不辞生死的气概。全诗将崔中丞与诗人自己对照写来,语调铿锵,有比喻有直表,比喻恰当,直表恳切。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四年(769)至五年(770),戎昱离开荆南,到达湖南,在崔瓘幕府中作幕僚。戎昱受到崔瓘的器重,所以他写了这首诗表达对崔瓘知遇之恩的感激。《唐才子传》谓戎昱在湖南时,为崔瓘所赏识,欲以女妻之而不喜其姓,改姓则订议。昱闻之,作此诗以谢云。《云溪友议》《唐诗纪事》亦有类似记载,此皆出于传说,不足为据。

翻译注释

翻译

高山上长着青松,小路上泛着尘土,云泥悬殊怎能同处相融。

天下的人都嫌良马瘦弱,只有您愿结交贫穷的卧龙。

千金虽贵未必能改变人的本性,只要为了知己,甘愿以身相许。

不要以为读书人不懂感谢,只要有区区之心,就要报答恩人的提携之情。

注释

(1)上湖南崔中丞:上:送上,指写诗送给崔中丞。崔中丞:指崔瓘。唐代宗大历初,迁崔瓘为潭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湖南都团练观察处置使。中丞,官名。汉置。唐代中丞属御史台,为御史大夫的副职。

(2)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以青松与尘埃、云和泥土比喻崔中丞和诗人在品德、地位上的悬殊。陌上尘,路上的尘土。云泥,天壤之别,比喻地位高下悬殊。岂合,哪能混在一起。

(3)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赞颂崔中丞能鉴拔人才。良马为自喻,暗用伯乐相马故事以讽世人不辨贤愚。弃,一作“厌”。卧龙,旧以比喻隐居的俊杰。

(4)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说自己不为富贵所移性,且十分重诺言。《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载,季布以不轻然诺、严守信义为人称道,楚国有谚语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千金,重金。性,性格脾气。诺,答应,允诺。

(5)书生:读书的人。

(6)寸心:区区心意。

全文拼音版

shàngnáncuīzhōngchéng
shānshàngqīngsōngshàngchényúnxiāngqīn
shìjǐnxiánliángshòuwéijūnlóngpín
qiānjīnwèinéngxìngnuòcóngláishāshēn
dàoshūshēnggǎncùnxīnháishìbàoēnrén

作者介绍

戎昱(744—800),荆南(今湖北江陵)人。举进士不第,往来长安、洛阳及陇西各地。尝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下任从事。德宗建中三年(782)任御史,后遭人陷害,贬为辰州刺史。诗多反映家国的动荡离乱,风格沉郁。著作有《戎昱诗集》。

戎昱的诗

相关推荐

上之回

〔唐代〕李贺

上之回,大旗喜。悬红云,挞凤尾。

剑匣破,舞蛟龙。蚩尤死,鼓逢逢。

天高庆雷齐堕地,地无惊烟海千里。

上文选注表

〔唐代〕李善

臣善言:窃以道光九野,缛景纬以照临;德载八埏,丽山川以错峙。垂象之文斯著,含章之义聿宣。协人灵以取则,基化成而自远。

故羲绳之前,飞葛天之浩唱;娲簧之后,掞丛云之奥词。步骤分途,星躔殊建;球钟愈畅,舞咏方滋。楚国词人,御兰芬于绝代;汉朝才子,综鞶帨于遥年。虚玄流正始之音,气质驰建安之体。长离北度,胜雅咏于圭阴;化龙东骛,煽风流于江左。

爰逮有梁,宏材弥劭。昭明太子,业膺守器,誉贞问寝。居肃成而讲艺,开博望以招贤。搴中叶之词林,酌前修之笔海。周巡绵峤,品盈尺之珍;楚望长澜,搜径寸之宝。故撰斯一集,名曰文选。后进英髦,咸资准的。

伏惟陛下,经纬成德,文思垂风。则大居尊,耀三辰之珠璧;希声应物,宣六代之云英。孰可撮攘崇山,导涓宗海?

臣蓬衡蕞品,樗散陋姿。汾河委筴,夙非成诵;嵩山坠简,未议澄心。握玩斯文,载移凉燠。有欣永日,实昧通津。故勉十舍之劳,寄三馀之暇。弋钓书部,愿言注辑,合成六十卷。杀青甫就,轻用上闻。享帚自珍,缄石知谬。敢有尘于广内,庶无遗于小说。谨诣奉进,伏愿鸿慈,曲垂照览。谨言。显庆三年九月日,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