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宋代〕苏轼

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

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

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

作品简介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作者去国离乡,心情难免忧抑,然而面对水天相接,自然流出秋天行旅的逸兴。首联写出了之心情沉重,表达了仕途险恶,应远避是非之情。中间两联写景,前写淮河青山壮阔之景,后写已到寿州之所见,暗示了作者怅惘不安的心情以及物是人非的感慨。尾联以淮河烟波之迷茫点出前途之迷茫,以抒情结尾,曲折有味。这首诗可说是文辞、对仗具佳,自然流畅,景情交融,韵律优美,以实写虚的代表作品。

创作背景

熙宁四年(1071)六月,东坡以太常博士直史馆出任杭州通判。七月离开汴京,沿蔡河舟行东南赴陈州,历颍州,十月,出颍口,入淮水,折而东行,至寿州,过濠州、临淮、泗州,渡洪泽湖,又沿运河折而东南行,经楚州、山阳,抵扬州,渡江至润州、苏州,以十一月二十八日到杭州通判任。《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这首诗是他赴杭途中由颍入淮初见淮山时作。

翻译注释

翻译

我日夜兼行向着那遥远的江海,枫叶芦花点缀得秋天情趣深长。

淮水缥渺不明,天际忽远忽近,岸边的青山随着船儿低落高涨。

已能望到寿州那高高的白石塔,小小的船儿还不曾绕过黄茅冈。

波平风柔仍然看不见老朋友啊,只因他们久立的地方烟云迷茫。

注释

(1)颍口:今安徽寿县西正阳关。颍水由颍上县东南流至此入淮,春秋时谓之颍尾。

(2)寿州:州治在今寿县。

(3)芦花:芦絮,芦苇花轴上密生的白毛。

(4)秋兴:因秋而起的感怀。

(5)长淮:宽阔的淮水。

(6)低昂:时高时低。

(7)白石塔:洁白石头砌成的塔。

(8)棹:船桨。

(9)黄茅冈:泛指长有黄草的山冈。

(10)软:柔和。

(11)故人:指送行人。

(12)苍茫:模糊迷茫的样子。

全文拼音版

chūyǐngkǒuchūjiànhuáishānshìzhì寿shòuzhōu
xíngxiàngjiānghǎifēnghuāqiūxìngcháng
chánghuáitiānyuǎnjìnqīngshānjiǔchuánáng
寿shòuzhōujiànbáishíduǎnzhàowèizhuǎnhuángmáogāng
píngfēngruǎnwàngdàorénjiǔyāncāngmáng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诗、词、散文成就卓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豪放洒脱,开宋词豪放派先河,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豁达乐观。书法、绘画亦有造诣,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

苏轼的诗

相关推荐

出塞

〔明代〕于谦

健儿马上吹胡笳,旌旗五色如云霞。

紫髯将军挂金印,意气平吞瓦剌家。

瓦剌穷胡真犬豕,敢向边疆挠赤子。

狼贪鼠窃去复来,不解偷生求速死。

将军出塞整戎行,十万戈矛映雪霜。

左将才看收部落,前军又报缚戎王。

羽书捷奏上神州,喜动天颜宠数优。

不愿千金万户侯,凯歌但愿早回头。

出塞作

〔唐代〕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出都二首·其二

〔金代〕元好问

历历兴亡败局棋,登临疑梦复疑非。

断霞落日天无尽,老树遗台秋更悲。

沧海忽惊龙穴露,广寒犹想凤笙归。

从教尽刬琼华了,留在西山尽泪垂。

出东平

〔金代〕元好问

老马凌兢引席车,高城回首一长嗟。

市声浩浩如欲沸,世路悠悠殊未涯。

潦倒本无明日计,往来空置六年家。

东园花柳西湖水,剩著新诗到处夸。

出妇赋

〔魏晋〕曹丕

念在昔之恩好,似比翼之相亲。惟方今之疏绝,若惊风之吹尘。夫色衰而爱绝,信古今其有之。

伤茕独之无恃,恨胤嗣之不滋。甘没身而同穴,终百年之常期。信无子而应出,自典礼之常度。

悲谷风之不答,怨昔人之忽故。被入门之初服,出登车而就路。遵长途而南迈,马踌躇而回顾。

野鸟翩而高飞,怆哀鸣而相慕。抚騑服而展节,即临沂之旧城。践麋鹿之曲蹊,听百鸟之群鸣。情怅恨而顾望,心郁结其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