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句原文翻译
岩岩显朝市,帝者慎用才。
大臣显赫在朝廷,君主用人当慎重。
何以废共鲧,重华为之来。
共工与鲸被废弃,帝舜所为除奸凶。
仲父献诚言,姜公乃见猜;
管仲临终肺腑语,桓公到底没听从。
临没告饥渴,当复何及哉!
桓公临死困饥渴,心中后悔有何用!
注释
(1)岩岩:本形容高峻的样子,这里代指显赫的大臣。
(2)显朝市:显赫于朝廷之中。
(3)废共鲧:指帝尧的臣子共工与鲧,因不贤而被废弃处置。
岩岩显朝市,帝者慎用才。
何以废共鲧,重华为之来。
仲父献诚言,姜公乃见猜;
临没告饥渴,当复何及哉!
岩岩显朝市,帝者慎用才。
大臣显赫在朝廷,君主用人当慎重。
何以废共鲧,重华为之来。
共工与鲸被废弃,帝舜所为除奸凶。
仲父献诚言,姜公乃见猜;
管仲临终肺腑语,桓公到底没听从。
临没告饥渴,当复何及哉!
桓公临死困饥渴,心中后悔有何用!
(1)岩岩:本形容高峻的样子,这里代指显赫的大臣。
(2)显朝市:显赫于朝廷之中。
(3)废共鲧:指帝尧的臣子共工与鲧,因不贤而被废弃处置。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三》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组诗的最后一首。此诗借古喻今,通过共工、鲧被舜流放,以及管仲被齐桓公猜忌等历史典故,深刻揭示了统治者用才不当的后果。诗中"帝者慎用才"直指主题,"临没告饥渴"则以临终悔恨强化警示。全诗延续陶渊明"咏史以见志"的传统,在平淡语言中蕴含强烈批判精神,展现了诗人对政治现实的深刻洞察,是其咏史诗中颇具锋芒的一首。
关于这组诗的创作背景学界尚有争议。逯钦立认为这组诗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三年(407)或四年(408),陶渊明处于归园田居前期,耕种之余便以琴书自娱。这期间他读了《山海经》及另一些神话、历史书如《穆天子传》之类,有感而作这十三首诗。而邓小军认为这组诗当系作于刘裕篡晋之后,孟二冬则说这组诗大约作于宋武帝永初三年(422),陶渊明五十八岁。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
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
鸱鴸见城邑,其国有放士。
念彼怀王世,当时数来止。
青丘有奇鸟,自言独见尔;
本为迷者生,不以喻君子。
所遇不如公,安能读公诗。
所遇既如公,安能读公诗。
古人非今人,今时甚古时。
一读一哽绝,双眼血横披。
公诗化作血,予血化作诗。
不知诗与血,万古湿淋漓。
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
天外凤凰谁得髓?无人解合续弦胶。
气吞风雅妙无伦,碌碌当年不见珍。
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
镌鑱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
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冢来江滨。
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
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
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
瘴疴扰灵府,日与往昔殊。
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
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
倦极更倒卧,熟寐乃一苏。
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
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
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
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
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
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夷吾相桓公,岂复偶际会。
观其平生心,身已有所委。
天方困生民,吊伐实在己。
求居寓所欲,纠与白等耳。
堂堂东海邦,内生谨疆理。
南荆北达燕,玉币走千里。
仲尼免左衽,自以身受赐。
孟轲圣之偶,非薄良有谓。
彼狂后世儒,诋毁恣轻议。
嗟哉不量分,讵解圣贤意。
区区彼商鞅,操术良非是。
为法昧所从,以身受其弊。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