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寺西亭夜饮》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首二句皆用佛语,次二句对仗工稳,写景如画,末二句互相宽慰,借酒消愁。全诗写出了柳宗元心中难得的一种有如陶谢情怀的豪放之概,对研究柳宗元的情怀心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法华寺西亭夜饮
赋得酒字。余既谪永州,以法华浮图之西临陂地丘陵,大江连山,其高可以上,其远可以望,遂伐木为亭,以临风雨,观物初,而游乎颢气之始。间岁,元克己由柱下史亦谪焉而来。无几何,以文从余者多萃焉。是夜,会兹亭者凡八人。既醉,克己欲志是会以贻于后,咸命为诗,而授余序。
祗树夕阳亭,共倾三昧酒。
雾暗水连阶,月明花覆牖。
莫厌樽前醉,相看未白首。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法华寺西亭建于元和二年(807),柳宗元有《永州法华寺新作西亭记》《构法华寺西亭》等文章。《法华寺西亭夜饮赋诗序》云:“间岁,元克己由柱下吏亦谪焉而来。无几何,以文从余者多萃焉。是夜,会兹亭者凡八人。既醉,克己欲志是会以贻于后,咸命为诗,而授余序。”元克己于元和四年(809)谪永州,柳宗元于元和五年(810)五月移居愚溪侧旁,则此次宴集当在元和四年,诗即作于此时。
翻译注释
翻译
夕阳斜照着幽静的法华寺的西亭,我们抛开心头的杂念而开怀畅饮。
朦胧的雾色里池水漫上西亭的台阶;皎洁的月光在窗上投下了美丽的花影。
何须担心害怕今夜樽前沉醉,看头上的青丝就不必为悲苦所幽禁。
注释
(1)祗树:即孤独园,为释迦往舍卫国说法时暂居之处。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一〇:“祇树,梵语也。或云祇陀,或云祇洹,或云祇园,皆一名也。”此代指法华寺。
(2)夕阳亭:即永州法华寺西亭。
(3)三昧:佛教语,即除杂念、宁心神之谓。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之一。《大智度论》卷七:“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
(4)水连阶:本意指池水漫涨,连接西亭的台阶。实意是坐在西亭中,一眼望去,潇水绕城而过,远接天际。
(5)牖:窗户。
(6)莫:不要。
(7)厌:厌恶、害怕、担心。
(8)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9)未白首:还未老。作此诗时柳宗元三十七岁。陈景云《柳集点勘》卷四云:“尔亭之西临池,故有‘雾暗水连阶’之句。”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柳宗元的诗
相关推荐
法曲献仙音·聚景亭梅次草窗韵
层绿峨峨,纤琼皎皎,倒压波浪清浅。过眼年华,动人幽意,相逢几番春换。记唤酒寻芳处,盈盈褪妆晚。
已消黯,况凄凉近来离思,应忘却明月,夜深归辇。荏苒一枝春,恨东风人似天远。纵有残花,洒征衣、铅泪都满。但殷勤折取,自遣一襟幽怨。
法曲献仙音·虚阁笼寒
虚阁笼寒,小帘通月,暮色偏怜高处。树隔离宫,水平驰道,湖山尽入尊俎。奈楚客,淹留久,砧声带愁去。
屡回顾,过秋风未成归计。谁念我、重见冷枫红舞。唤起淡妆人,问逋仙今在何许?象笔鸾笺,甚而今、不道秀句。怕平生幽恨,化作沙边烟雨。
法曲献仙音·吊雪香亭梅
松雪飘寒,岭云吹冻,红破数椒春浅。衬舞台荒,浣妆池冷,凄凉市朝轻换。叹花与人凋谢,依依岁华晚。
共凄黯。问东风、几番吹梦,应惯识、当年翠屏金辇。一片古今愁,但废绿、平烟空远。无语销魂,对斜阳、衰草泪满。又西泠残笛,低送数声春怨。
法惠寺横翠阁
朝见吴山横,暮见吴山从。
吴山多故态,转侧为君容。
幽人起朱阁,空洞更无物。
惟有千步冈,东西作帘额。
春来故国归无期,人言秋悲春更悲。
已泛平湖思濯锦,更看横翠忆峨嵋。
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
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
游人寻我旧游处,但觅吴山横处来。
法曲第二·青翼传情
青翼传情,香径偷期,自觉当初草草。未省同衾枕,便轻许相将,平生欢笑。怎生向、人间好事到头少。漫悔懊。
细追思,恨从前容易,致得恩爱成烦恼。心下事千种,尽凭音耗。以此萦牵,等伊来、自家向道。洎相见,喜欢存问,又还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