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所作的一首最具感染力的乡情诗,以白描手法写尽久客归来的复杂心绪。诗中"少小离家老大回"浓缩时空跨度,"乡音无改鬓毛衰"突显生命变迁,后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通过戏剧性场景,将人生易老的慨叹转化为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全诗语言平易近人却意蕴深远,以个体经历折射时代流动,展现了盛唐人特有的旷达与感伤交融的精神气质。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回乡偶书》此诗作于天宝三载(744年),86岁的贺知章获准辞官归隐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作为"吴中四士"之一,诗人离家宦游长达五十载。玄宗亲制诗送别,太子率百官饯行。作品诞生于开元盛世末期,在"归老镜湖"的荣耀背后,暗含对人生倏忽的哲学思考,反映了盛唐文人功成身退的理想人生模式与真实生命体验之间的微妙张力。
翻译注释
翻译
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
(1)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2)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
(4)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5)鬓毛衰: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全句意谓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疏落、减少。
(6)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7)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8)笑问:笑着询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相关推荐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