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评事充朔方判官赋得征马嘶》是唐代诗人高适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写送别,前四句借征马写惜别之情,以马鸣渲染别离气氛;后四句抒写别时和别后情景,盼朋友早日归来。全诗以景寄情,俱用隐语,别有韵味。
送刘评事充朔方判官赋得征马嘶
征马向边州,萧萧嘶不休。
思深应带别,声断为兼秋。
岐路风将远,关山月共愁。
赠君从此去,何日大刀头?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送刘评事充朔方判官赋得征马嘶》此诗为送别刘评事时作,地点应在长安。参照岑参《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则送别直至函谷关。高适一生四次入京,首次年纪尚轻,第三次十分仓促,第四次事务繁忙,故此诗当作于第二次入京时,即唐玄宗开元二年(735),此时朔方节度使为牛仙客。一说此诗是天宝十一载(752)秋天作于长安。刘评事是大理寺的属官,他是以“评事”这个官衔出任朔方节度使判官而离京的,朔方节度使的治所在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
翻译注释
翻译
征马前往边州,萧萧嘶鸣不休。
意绪深沉应带离别,声音凄绝为隔三秋。
歧路风伴你走得很通,关山月与你同分忧愁。
赠诗送你从此离去,何日方是大刀之头?
注释
(1)刘评事:名未详。岑参有《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应为同一人。评事,官名,掌平决刑狱,属大理寺。
(2)征马:出行之马。
(3)边州:边地的州郡。此指朔方节度使所在地灵州。
(4)萧萧:马鸣声。《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疏:“惟闻萧萧然马鸣之声。”
(5)嘶:马鸣。敦煌选本作“听”。
(6)思:思绪。
(7)带别:夹杂着别离之情。
(8)兼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秋天,言时间之久。此处“兼”用为动词,与“带”相对。鲍照《上浔阳还都道中作》:“俄思甚兼秋。”李善注:“兼犹三也。毛诗曰:‘一日不见如三秋。’”
(9)岐路:分岔路口。这里指送别分手之处。
(10)将:犹言伴从,伴随。《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11)大刀头:隐语。大刀有环,“环”谐音“还”,隐含回还之意。《乐府解题》:“大刀头者,刀头有环也。何当大刀头者,何日当还也。”是以“大刀头”为还乡的隐语。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高适的诗
相关推荐
送增田涉君归国
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
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
送崔融
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
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
旌旃朝朔气,笳吹夜边声。
坐觉烟尘扫,秋风古北平。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陈章甫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阴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送李十五
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
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送郑判官
东楚吴山驿树微,轺车衔命奉恩辉。
英僚携出新丰酒,半道遥看骢马归。
送人东游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送别诗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送赵紫芝为江东从事
非惟篇翰奇,吏道更深知。
山水六朝地,登临三考时。
泥沙多旧物,风日少全碑。
正属黄花发,愁闻有别离。
送梓州高参军还京
京洛风尘远,褒斜烟露深。
北游君似智,南飞我异禽。
别路琴声断,秋山猿鸟吟。
一乖青岩酌,空伫白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