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评事充朔方判官赋得征马嘶

〔唐代〕高适

征马向边州,萧萧嘶不休。

思深应带别,声断为兼秋。

岐路风将远,关山月共愁。

赠君从此去,何日大刀头?

作品简介

《送刘评事充朔方判官赋得征马嘶》是唐代诗人高适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写送别,前四句借征马写惜别之情,以马鸣渲染别离气氛;后四句抒写别时和别后情景,盼朋友早日归来。全诗以景寄情,俱用隐语,别有韵味。

创作背景

《送刘评事充朔方判官赋得征马嘶》此诗为送别刘评事时作,地点应在长安。参照岑参《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则送别直至函谷关。高适一生四次入京,首次年纪尚轻,第三次十分仓促,第四次事务繁忙,故此诗当作于第二次入京时,即唐玄宗开元二年(735),此时朔方节度使为牛仙客。一说此诗是天宝十一载(752)秋天作于长安。刘评事是大理寺的属官,他是以“评事”这个官衔出任朔方节度使判官而离京的,朔方节度使的治所在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

翻译注释

翻译

征马前往边州,萧萧嘶鸣不休。

意绪深沉应带离别,声音凄绝为隔三秋。

歧路风伴你走得很通,关山月与你同分忧愁。

赠诗送你从此离去,何日方是大刀之头?

注释

(1)刘评事:名未详。岑参有《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应为同一人。评事,官名,掌平决刑狱,属大理寺。

(2)征马:出行之马。

(3)边州:边地的州郡。此指朔方节度使所在地灵州。

(4)萧萧:马鸣声。《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疏:“惟闻萧萧然马鸣之声。”

(5)嘶:马鸣。敦煌选本作“听”。

(6)思:思绪。

(7)带别:夹杂着别离之情。

(8)兼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秋天,言时间之久。此处“兼”用为动词,与“带”相对。鲍照《上浔阳还都道中作》:“俄思甚兼秋。”李善注:“兼犹三也。毛诗曰:‘一日不见如三秋。’”

(9)岐路:分岔路口。这里指送别分手之处。

(10)将:犹言伴从,伴随。《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11)大刀头:隐语。大刀有环,“环”谐音“还”,隐含回还之意。《乐府解题》:“大刀头者,刀头有环也。何当大刀头者,何日当还也。”是以“大刀头”为还乡的隐语。

全文拼音版

sòngliúpíngshìchōngshuòfāngpànguānzhēng
zhēngxiàngbiānzhōuxiāoxiāoxiū
shēnyīngdàibiéshēngduànwèijiānqiū
fēngjiāngyuǎnguānshānyuègòngchóu
zèngjūncóngdāotóu

作者介绍

高适(704—765),字达夫,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其诗雄浑豪放,多写边塞风光与军旅生活,与岑参并称“高岑”,代表作《燕歌行》《别董大》等慷慨悲壮,展现盛唐气象。早年潦倒,后从军边塞,官至淮南、剑南节度使,封渤海县侯,是唐代诗人中仕途最显达者之一。诗风质朴刚健,充满建功立业之志,为边塞诗派杰出代表。

高适的诗

相关推荐

送崔融

〔唐代〕杜审言

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

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

旌旃朝朔气,笳吹夜边声。

坐觉烟尘扫,秋风古北平。

送陈章甫

〔唐代〕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阴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送人东游

〔唐代〕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