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句原文翻译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楼阁倚在经霜的树林外,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峻拔的南山与清爽秋色,气势互不相让两两争高?
注释
(1)倚:靠着,倚立。
(2)霜树:指深秋时节的树。
(3)外:之外。指楼比“霜树”高。
(4)镜天: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
(5)无一毫:没有一丝云彩。
(6)南山:指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
(7)秋色:晴高气爽的天空。
(8)气势:气概。喻终南山有与天宇比高低的气概。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楼阁倚在经霜的树林外,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峻拔的南山与清爽秋色,气势互不相让两两争高?
(1)倚:靠着,倚立。
(2)霜树:指深秋时节的树。
(3)外:之外。指楼比“霜树”高。
(4)镜天: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
(5)无一毫:没有一丝云彩。
(6)南山:指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
(7)秋色:晴高气爽的天空。
(8)气势:气概。喻终南山有与天宇比高低的气概。
《长安秋望》此诗为晚唐诗人杜牧的五言绝句,以简练笔法勾勒出长安秋日的澄明景象。首句"楼倚霜树"以建筑与自然的空间关系确立观察视角;次句"镜天无一毫"以明镜喻晴空,突出秋空的纯净;后两句将终南山与秋色拟人化,"气势相高"的表述既写山色与秋光的交相辉映,又暗含诗人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胸襟。全诗仅20字,却构成"楼-树-天-山-秋"的多维空间,体现杜牧"雄姿英发"(刘熙载评)中的清旷一面。
《长安秋望》此诗作年难确定,以大中四年(850)杜牧在长安,且多咏长安景色,故应是诗人晚年居住在长安所作。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但是也有人认为,杜牧请求外放并不仅仅是经济原因,而是不满意朝政,认为自己无法在朝中有所作为。
轩车歌吹諠都邑,中有一人向隅立。
夜深明月卷帘愁,日暮青山望乡泣。
风吹新绿草芽坼,雨洒轻黄柳条湿。
此生知负少年春,不展愁眉欲三十。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
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入关来。
旭日朱楼光,东风不惊尘。
公子醉未起,美人争探春。
探春不为桑,探春不为麦。
日日出西园,只望花柳色。
乃知田家春,不入五侯宅。
开国维东井,城池起北辰。
咸歌太平日,共乐建寅春。
雪尽黄山树,冰开黑水津。
草迎金埒马,花伴玉楼人。
鸿渐看无数,莺歌听欲频。
何当桂枝擢,还及柳条新。
万里风烟异,一鸟忽相惊。
那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
伊洛有歧路,歧路交朱轮。
轻盖承华景,腾步蹑飞尘。
鸣玉岂朴儒,凭轼皆俊民。
烈心厉劲秋,丽服鲜芳春。
余本倦游客,豪彦多旧亲。
倾盖承芳讯,欲鸣当及晨。
守一不足矜,歧路良可遵。
规行无旷迹,矩步岂逮人。
投足绪已尔,四时不必循。
将遂殊涂轨,要子同归津。
长安甲第高入云,谁家居住霍将军。
日晚朝回拥宾从,路傍拜揖何纷纷。
莫言炙手手可热,须臾火尽灰亦灭。
莫言贫贱即可欺,人生富贵自有时。
一朝天子赐颜色,世上悠悠应始知。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青门柳枝软无力,东风吹作黄金色。
街东酒薄醉易醒,满眼春愁销不得。
花枝缺处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
美人劝我急行乐,自古朱颜不再来。
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