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秋望

〔唐代〕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作品简介

《长安秋望》此诗为晚唐诗人杜牧的五言绝句,以简练笔法勾勒出长安秋日的澄明景象。首句"楼倚霜树"以建筑与自然的空间关系确立观察视角;次句"镜天无一毫"以明镜喻晴空,突出秋空的纯净;后两句将终南山与秋色拟人化,"气势相高"的表述既写山色与秋光的交相辉映,又暗含诗人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胸襟。全诗仅20字,却构成"楼-树-天-山-秋"的多维空间,体现杜牧"雄姿英发"(刘熙载评)中的清旷一面。

创作背景

《长安秋望》此诗作年难确定,以大中四年(850)杜牧在长安,且多咏长安景色,故应是诗人晚年居住在长安所作。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但是也有人认为,杜牧请求外放并不仅仅是经济原因,而是不满意朝政,认为自己无法在朝中有所作为。

翻译注释

翻译

楼阁倚在经霜的树林外,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

峻拔的南山与清爽秋色,气势互不相让两两争高?

注释

(1)倚:靠着,倚立。

(2)霜树:指深秋时节的树。

(3)外:之外。指楼比“霜树”高。

(4)镜天: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

(5)无一毫:没有一丝云彩。

(6)南山:指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

(7)秋色:晴高气爽的天空。

(8)气势:气概。喻终南山有与天宇比高低的气概。

全文拼音版

chángānqiūwàng
lóushuāngshùwàijìngtiānháo
nánshānqiūshìliǎngxiānggāo

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其诗风格俊爽峭拔,尤擅七绝与咏史诗,代表作《泊秦淮》《山行》《阿房宫赋》等,以精炼的语言讽喻时政,抒写怀古之思。曾任中书舍人,晚年居樊川别墅,故文集名《樊川文集》。其诗赋兼具豪迈与细腻,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杜牧的诗

相关推荐

长安遇冯著

〔唐代〕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长亭怨慢·重过中庵故园

〔宋代〕王沂孙

泛孤艇、东皋过遍。尚记当日,绿阴门掩。屐齿莓阶,酒痕罗袖事何限。欲寻前迹,空惆怅、成秋苑。自约赏花人,别后总、风流云散。

水远。怎知流水外,却是乱山尤远。天涯梦短。想忘了,绮疏雕槛。望不尽,冉冉斜阳,抚乔木、年华将晚。但数点红英,犹记西园凄婉。

长寿乐·繁红嫩翠

〔宋代〕柳永

繁红嫩翠。艳阳景,妆点神州明媚。是处楼台,朱门院落,弦管新声腾沸。恣游人、无限驰骤,娇马车如水。竞寻芳选胜,归来向晚,起通衢近远,香尘细细。

太平世。少年时,忍把韶光轻弃。况有红妆,楚腰越艳,一笑千金何啻。向尊前、舞袖飘雪,歌响行云止。愿长绳、且把飞乌系。任好从容痛饮,谁能惜醉。

长亭怨·与李天生冬夜宿雁门关作

〔清代〕屈大均

记烧烛、雁门高处。积雪封城,冻云迷路。添尽香煤,紫貂相拥夜深语。苦寒如许。难和尔、凄凉句。一片望乡愁,饮不醉、垆头驼乳。

无处,问长城旧主,但见武灵遗墓。沙飞似箭,乱穿向、草中狐兔。那能使、口北关南,更重作、并州门户。且莫吊沙场,收拾秦弓归去。

长别离

〔南北朝〕吴迈远

生离不可闻,况复长相思。

如何与君别,当我少年时。

蕙华海摇荡,妾心长自持。

荣乏草木欢,悴极霜露悲。

富贵貌难变,贫贱颜易衰。

持此断君肠,君亦宜自疑。

淮阴有逸将,析羽不曾飞。

楚有扛鼎士,出门不得归。

正为隆准公,仗剑入紫微。

君才定何如,白日下争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