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月夜

〔清代〕厉鹗

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

月在众峰顶,泉流乱叶中。

一灯群动息,孤磬四天空。

归路畏逢虎,况闻岩下风。

作品简介

《灵隐寺月夜》是清代诗人厉鹗创作的五言律诗。这是一首描写杭州灵隐寺月夜景色的诗歌。首联写了诗人初到灵隐寺的感受,秋叶入山,寒气袭人,山谷和佛寺都沐浴在白光中,冷泉叮咚,别有一番幽意。颔联写了山间的景色,月亮高悬,流水清晰,一片沉静。颈联写寺院,勾勒出灵隐寺一带的环境,一盏明灯散发微光,衬托四周的静,孤独的磬声弥漫天空。尾联写归途,诗人畏惧老虎,在山路上闻风色变。全诗写灵隐寺月夜景象、感觉,突出了山中佛寺的空幽冷寂,从而抒发了诗人孤独惆怅处境难耐的心境。写法上,以景托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

创作背景

《灵隐寺月夜》此诗写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其时作者馆于杭州汪氏听雨楼。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位于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山东南麓,背靠北高峰且面朝飞来峰,寺中有冷泉亭诸名胜。这首诗将月下灵隐写得清空幽邃。

翻译注释

翻译

夜晚寒气袭人佛寺如霜似雪,山泉如曲与寺门相连。

月亮高悬在众多山峰顶,泉水冲刷着落叶响。

一盏长明灯衬出万物俱息,孤独的击磬声弥漫四方天空更显得空寂。

归途害怕遇到老虎,况且听到岩石的风声。

注释

(1)香界:指佛寺。

(2)众峰:灵隐寺周有北高峰、南高峰、飞来峰,故云。

(3)一灯:指佛殿中长明灯。

(4)群动息:据陶渊明的《饮酒》诗:“日入群动息”,此谓万物俱息。

(5)磬:佛寺中敲击以集合僧众的鸣器。

(6)四天:四方天空。

(7)畏逢虎:担心路中遇见老虎。据传灵隐寺一带有老虎出没,故又称虎林。

全文拼音版

língyǐnyuè
hánxiāngjièbáijiànméntōng
yuèzàizhòngfēngdǐngquánliúluànzhōng
dēngqúndòngqìngtiānkōng
guīwèiféngkuàngwényánxiàfēng

作者介绍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乾隆元年(1736)荐博学鸿词,被罢,终生未仕。工诗词,为浙派中期代表人物。诗清幽孤峭,好用僻典;词宗南宋,尚清空醇雅,成就尤高。著有《樊榭山房集》《宋诗纪事》等。

厉鹗的诗

相关推荐

寓驿舍

〔宋代〕陆游

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

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

遶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

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南歌子·古戍

〔清代〕纳兰性德

古戍饥乌集,荒城野雉飞。何年劫火剩残灰,试看英雄碧血,满龙堆。

玉帐空分垒,金笳已罢吹。东风回首尽成非,不道兴亡命也,岂人为。

感事

〔明代〕袁宏道

湘山晴色远微微,尽日江头独醉归。

不见两关传露布,尚闻三殿未垂衣。

边筹自古无中下,朝论于今有是非。

日暮平沙秋草乱,一双白鸟避人飞。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唐代〕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袁家渴记

〔唐代〕柳宗元

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钴鉧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丽奇处也。

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者为渴,音若衣褐之褐。渴上与南馆高嶂合,下与百家濑合。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厕曲折。平者深墨,峻者沸白。舟行若穷,忽而无际。

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柟、石楠、楩、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奇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水石。

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飏葳蕤,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焉,出而传于世。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

折桂令·题录鬼薄

〔元代〕周浩

想贞元朝士无多,满目江山,日月如梭。上苑繁华,西湖富贵,总付高歌。

麒麟冢衣冠坎坷,凤凰台人物蹉跎。生待如何,死待如何?纸上清名,万古难磨。

遣兴五首·其二

〔唐代〕杜甫

昔者庞德公,未曾入州府。

襄阳耆旧间,处士节独苦。

岂无济时策,终竟畏罗罟。

林茂鸟有归,水深鱼知聚。

举家依鹿门,刘表焉得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