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

〔唐代〕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长河上落日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注释

(1)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 多。

(2)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3)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4)居延:地名,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5)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6)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7)胡天:胡人的领地。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

(8)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9)孤烟:指烽烟。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10)长河:指黄河。

(11)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 南。

(12)候骑: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

(13)都护: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

(14)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馀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使至塞上拼音版

使shǐzhìsàishàng
dānchēwènbiānshǔguóguòyán
zhēngpéngchūhànsàiguīyàntiān
yānzhíchángluòyuán
xiāoguānfénghòuzàiyānrán

作品简介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边塞诗的代表作。全诗以"单车问边"的孤征起笔,"征蓬归雁"的比喻暗含漂泊之感,"大漠孤烟"一联以几何线条勾勒塞外奇观,尾联"萧关候骑"点明使命完成。诗人将个人使命与壮阔边景完美融合,其"诗中有画"的笔法在"直""圆"二字中达到极致,被王国维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创作背景

《使至塞上》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35岁的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诗中"居延""萧关"均为西北要塞,"燕然"用东汉窦宪勒功典故作结。作为盛唐边塞诗转型期的杰作,其雄浑气象已不同于初唐的悲凉格调,清代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称此诗"劲气直达,视崔颢《黄鹤楼》别有雄概"。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盛唐著名诗人、画家,被誉为“诗佛”。祖籍山西祁县,生于蒲州(今山西永济)。其诗以山水田园见长,清新空灵,融禅意于自然,如《山居秋暝》《鹿柴》等。精通音律,擅画水墨,开创“文人画”传统,苏轼赞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官至尚书右丞,晚年隐居辋川,半官半隐,将诗、画、禅融为一体,对后世影响深远。王维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塞上

〔唐代〕高适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

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塞上曲

〔唐代〕李白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塞上

〔宋代〕柳开

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塞上梅

〔唐代〕王建

天山路傍一株梅,年年花发黄云下。

昭君已殁汉使回,前后征人惟系马。

日夜风吹满陇头,还随陇水东西流。

此花若近长安路,九衢年少无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