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边塞诗的代表作。全诗以"单车问边"的孤征起笔,"征蓬归雁"的比喻暗含漂泊之感,"大漠孤烟"一联以几何线条勾勒塞外奇观,尾联"萧关候骑"点明使命完成。诗人将个人使命与壮阔边景完美融合,其"诗中有画"的笔法在"直""圆"二字中达到极致,被王国维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使至塞上》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35岁的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诗中"居延""萧关"均为西北要塞,"燕然"用东汉窦宪勒功典故作结。作为盛唐边塞诗转型期的杰作,其雄浑气象已不同于初唐的悲凉格调,清代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称此诗"劲气直达,视崔颢《黄鹤楼》别有雄概"。
翻译注释
翻译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长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注释
(1)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 多。
(2)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3)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4)居延:地名,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5)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6)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7)胡天:胡人的领地。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
(8)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9)孤烟:指烽烟。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10)长河:指黄河。
(11)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 南。
(12)候骑: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
(13)都护: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
(14)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馀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王维的诗
相关推荐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长沙过贾谊宅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别云间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飰,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