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是明代诗人陈汝言的一首咏物寓怀诗。此诗以兰花为喻,探讨自然本性与环境约束的关系。前四句写深山幽兰因被世人赏识而移栽高堂的遭遇;“雨露失天时”以下六句,直指移植后失去自然雨露、水土不服的困境,即便受人爱护却“长养非其方”,终致寒冬凋伤;末两句“何如在林壑,时至还自芳”以反问收束,强调回归自然、顺应本性的哲理。全诗语言质朴,借兰喻人,暗含对官场束缚个性、扭曲本真的批判,歌颂自由生长的生命价值。
兰
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
偶为世人赏,移之置高堂。
雨露失天时,根株离本乡。
虽承爱护力,长养非其方。
冬寒霜雪零,绿叶恐彫伤。
何如在林壑,时至还自芳。
作品简介
翻译注释
翻译
兰花生长在深山中,香气浓郁散发出幽远的芳香。
偶然被世人欣赏,就把它移植到高大的厅堂。
失去了自然雨露的滋养,根株离开了故乡。
虽然承蒙人们的悉心照料,但是生长养育它并非适宜的方式。
冬季寒霜冰雪降落,绿色的叶子恐怕会凋零受伤。
哪里比得上在山林沟壑之中,顺应时节自然绽放芬芳。
注释
(1)馥馥:表示香气浓烈的状态。
(2)高堂:高大的厅堂。
(3)雕伤:花木枯萎。雕:同“凋”,凋落,衰败。
(4)林壑:指树林和山谷。
全文拼音版
兰
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
偶为世人赏,移之置高堂。
雨露失天时,根株离本乡。
虽承爱护力,长养非其方。
冬寒霜雪零,绿叶恐彫伤。
何如在林壑,时至还自芳。
作者介绍
陈汝言(1331—1371),字惟允,号秋水,元末明初画家、诗人,原籍蜀阆州(今四川阆中),后迁居吴县。与兄陈汝秩并称“大髯小髯”,师法董源、巨然、赵孟頫、王蒙,传世作品有《百丈泉图》《仙山图》《荆溪图》等。 陈汝言元末任张士诚军事参谋,明洪武初任济南经历,后坐事被杀。其《百丈泉图》融合董源披麻皴与王蒙解索皴技法,《仙山图》承赵孟頫古意风格,倪瓒曾题跋赞其“秀润清远” 。与王蒙合作《岱宗密雪图》,以弹粉法改绘雪景 。子陈继为明代翰林检讨,孙陈宽继承家学。
相关推荐
戏题木兰花
紫房日照胭脂拆,素艳风吹腻粉开。
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
种兰
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根便密石秋芳草,丛倚修筠午荫凉。
欲遣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
幽兰
幽植众宁知,芬芳只暗持。
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
白露沾长早,春风到每迟。
不如当路草,芬馥欲何为。
题画兰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玉兰花
绰约新妆玉有辉,素娥千队雪成围。
我知姑射真仙子,天遣霓裳试羽衣。
影落空阶初月冷,香生别院晚风微。
玉环飞燕元相敌,笑比江梅不恨肥。
咏兰
折茎聊可佩,入室自成芳。
开花不竞节,含秀委微霜。
玉兰
霓裳片片晚妆新,束素亭亭玉殿春。
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
兰
此是幽贞一种花,不求闻达只烟霞。
采樵或恐通来径,更写高山一片遮。
兰花
竹底松根惯寂寥,肯随桃李媚儿曹。
高名压尽离骚卷,不入离骚更自高。
兰
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
总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