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严子陵传》是南宋诗人、文学家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名为咏史,实际上却是借古讽今,讽刺南宋国难当头之时一些所谓的“高士”仍自命清高、纵情山水而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只求独善其身的社会现实。全诗用意深曲,隶事隐切。
读严子陵传
客星何补汉中兴,空有清风冷似冰。
早遣阿瞒移汉鼎,人间何处有严陵。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读严子陵传》该诗作于淳熙五年(1178),是诗人读《后汉书·严光传》后所作,时诗人知常州。严光,字子陵,会稽余姚人,东汉初年隐士。他少有高名,与刘秀同学。刘秀即位,严光易名隐身。后被召至洛阳,授谏议大夫,坚辞不就,归隐富春山耕钓终身。后人称其垂钓处为严陵濑,历代诗人于此多有吟咏,备加赞颂。
翻译注释
翻译
严光隐居不仕对汉朝的重建毫无帮助,空有那高风亮节的操守,却冷漠的像冰一样。
如果曹氏篡汉事情发生在严光所处时代,人间哪里还有自命清高的严光隐居垂钓。
注释
(1)严子陵传:指《后汉书·严光传》。严光,字子陵,本姓庄,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姓严,会稽余姚人,东汉初年隐士。
(2)客星:原指现而又隐的新星,此指严光。
(3)汉中兴:因为西汉已亡与王莽之手,刘秀是重建汉朝,所以叫中兴(再兴)。
(4)清风:指严光高风亮节。化用唐诗人权德舆《严陵钓台下作》:“奈何清风后,扰扰论屈伸”诗意。
(5)早遣:早让,早叫。早,指严光在世时。
(6)阿瞒:指曹操,曹操小字阿瞒。
(7)移汉鼎:篡夺东汉皇位。鼎,古代传国的宝器。传说夏禹曾铸九鼎,成汤迁之于商邑,周武王迁之于洛邑,秦得国而取之,失其一。后因称封建皇帝立都、建国为“定鼎”,国运为“鼎运”,夺国篡位为“移鼎”。
(8)严陵:严陵钓台,在今浙江桐庐南,为严光隐居垂钓处。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杨万里的诗
相关推荐
读陈胜传
闾左称雄日,渔阳谪戍人。
王候宁有种?竿木足亡秦。
大义呼豪杰,先声仗鬼神。
驱除功第一,汉将可谁伦?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
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二
鸱鴸见城邑,其国有放士。
念彼怀王世,当时数来止。
青丘有奇鸟,自言独见尔;
本为迷者生,不以喻君子。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二
玉台凌霞秀,王母怡妙颜。
天地共俱生,不知几何年。
灵化无穷已,馆宇非一山。
高酣发新谣,宁效俗中言!
读秦纪
万雉云边万马屯,筑来直欲障胡尘。
谁知斩木为竿者,只是长城里面人。
读书山雪中
前年望归归不得,去年中途脚无力。
残生何意有今年,突兀家山堕眼前。
东家西家百壶酒,主人捧觞客长寿。
先生醉袖挽春回,万落千村满花柳。
山灵为渠也放颠,世界幻入兜罗绵。
似嫌衣锦太寒乞,别作玉屑妆山川。
人言少微照乡井,准备黄云三万顷。
何人办作陈莹中,来与先生共炊饼?
读书有三到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读长恨辞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读书有所见作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
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读李翱文
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曰:此《中庸》之义疏尔。智者诚其性,当读《中庸》;愚者虽读此不晓也,不作可焉。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以谓翱特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俊,亦善论人者也。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读,不自休。恨,翱不生于今,不得与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时,与翱上下其论也删。
凡昔翱一时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韩愈。愈尝有赋矣,不过羡二鸟之光荣,叹一饱之无时尔。此其心使光荣而饱,则不复云矣。若翱独不然,其赋曰:“众嚣嚣而杂处兮,成叹老而嗟卑;视予心之不然兮,虑行道之犹非。”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后世子孙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为忧必。呜呼!使当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哉?
然翱幸不生今时,见今之事,则其忧又甚矣。奈何今之人不忧也?余行天下,见人多矣,脱有一人能如翱忧者,又皆贱远,与翱无异;其余光荣而饱者,一闻忧世之言,不以为狂人,则以为病痴子,不怒则笑之矣。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
景祐三年十月十七日,欧阳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