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句原文翻译
愁生山外山,恨杀树边树。
座座山峰愁情不断,株株树木遗恨无限。
隔断秋月明,不使共一处。
请隔断这秋月的光辉,宋朝的遗民与新贵们不共戴天。
注释
(1)山外山:山外之“山”,暗喻被元军占领的一片混乱的江山。
(2)树边树:同山外山一样暗指。
(3)隔断:隔绝、遮断。
(4)秋月:此处借之表达愿望,代指外边的世界。
愁生山外山,恨杀树边树。
隔断秋月明,不使共一处。
愁生山外山,恨杀树边树。
座座山峰愁情不断,株株树木遗恨无限。
隔断秋月明,不使共一处。
请隔断这秋月的光辉,宋朝的遗民与新贵们不共戴天。
(1)山外山:山外之“山”,暗喻被元军占领的一片混乱的江山。
(2)树边树:同山外山一样暗指。
(3)隔断:隔绝、遮断。
(4)秋月:此处借之表达愿望,代指外边的世界。
《秋夜词》是南宋诗人谢翱创作的一首五言诗。此诗前两句用“山外山”、“树边树”的视觉形象引发国破家亡的愁怨和遗恨;后两句诗人紧承前语,针对元代统治者发出的反抗心声,揭示出诗人自己与元朝统治者“不共戴天”的主题。全诗以浅近通俗的语言,生动质朴的比喻,率直地表示亡国之恨,字字咬牙,句句切齿,有颠倒乾坤,截断众流之气魄。
谢翱生当南宋末年,是一位坚贞不渝的爱国诗人。元兵破宋时,他率乡兵投奔文天祥,任谘议参军。文天祥被元人拘禁后,谢翱隐姓埋名,漫游东南,不时抒发持志不屈、怀恋故国的思想感情,表现出高尚的气节。《秋夜词》就作于此时,是这种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
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
吟似候虫秋更苦,梦和寒鹊夜频惊。
何时石岭关山路,一望家山眼暂明?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蛇龙最可哀。
十七史从何说起,三千劫几历轮回。
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
临睨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
螟虫喧暮色,默思坐西林。
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
昔因京邑病,并起洞庭心。
亦是吾兄事,迟回共至今。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霢霢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热去解钳釱,飘萧秋半时。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
发短梳未足,枕凉闲且欹。
平生分过此,何事不参差。
沧波极目江乡恨,衰草连天塞路愁。
三十年间行万里,不论南北怯登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