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诗二首·其二

〔两汉〕应玚

浩浩长河水,九折东北流。

晨夜赴沧海,海流亦何抽。

远适万里道,归来未有由。

临河累太息,五内怀伤忧。

作品简介

《别诗二首》是汉末文学家应玚所作的组诗作品。这二首五言皆是抒发行役思乡的离愁别绪。与建安其他诗人作品相比,显得含蓄内在些,更富于和雅的文士气。《别诗二首》虽非激昂不平之体,但仍然是用血和泪写成的慷慨苍凉的人生悲歌。全诗感叹自己飘零的身世,流露出诗人对美好人生的无限眷恋和对家乡故土的真切思念。同时,诗中萦绕着一种感叹人生如长河之水、流逝不返的忧伤。诗风平淡自然,清新无奇,完全是诗人真情实感的自然吐露。

创作背景

该诗为离别故乡,亲友分手,作于临河的途中。作于何时难以考察,不过从曹植《送应氏诗》可以得到一点启发。黄节考证曹植《送应氏二首》作于汉建安十六年,随曹操西征马超,道过洛阳,送应氏北游,送别赋。应玚在《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中说,“往春翔北土,今冬客南淮。”曹丕任五官中郎将亦在建安十六年,由此可推知应玚北游至邺城,投奔当时留守的曹丕。曹操于建安十七年正月回邺城,十月东征孙权,应玚从征,所以说“今冬客南淮。”那么这首别诗即是写于建安十六年,与曹植送别诗为先后之作,以此别诗答曹植。

翻译注释

翻译

黄河的流水,浩浩荡荡,屈曲九折流向东北。

它日日夜夜,奔流不息,直奔沧海,而沧海横流又有巨大抽引力,使黄河水流无法停歇。

远行万里,不知归期。

登临大河,只能一再叹息。心中充满了无限的乡思,充满了悲伤和忧虑。

注释

(1)浩浩:水势浩荡的样子。

(2)九折:形容曲折很多。

(3)沧海:碧青的大海。

(4)抽:引出。

(5)远适:远行。

(6)由:因缘。

(7)累:通假字,同“屡”。

(8)太息:即长声叹息。太,通大。

(9)五内:指人的五腑六脏,此是说内心忧伤。

全文拼音版

biéshīèrshǒu··èr
hàohàozhǎngshuǐjiǔzhédōngběiliú
chéncānghǎihǎiliúchōu
yuǎnshìwàndàoguīláiwèiyǒuyóu
línlèitàinèi怀huáishāngyōu

作者介绍

应玚(约170—217),字德琏,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出身儒学世家,与弟应璩俱有文名。其赋作工丽,《正情赋》等作品情感细腻。诗歌《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以比兴手法见长。曾任曹操丞相掾属,后为五官将文学。曹丕称其"和而不壮"。原有集五卷,已佚,今存作品十余篇。作为建安文学代表,其创作兼具儒家风范与文学才情,虽存世作品不多,但在七子中独具特色。

应玚的诗

相关推荐

别薛华

〔唐代〕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别友狱中

〔明代〕王守仁

居常念朋旧,簿领成阔绝。

嗟我二三友,胡然此簪盍。

累累囹圄间,讲诵未能辍。

桎梏敢忘罪?至道良足悦。

所恨精诚眇,尚口徒自蹶。

天王本明圣,旋已但中热。

行藏未可期,明当与君别。

愿言无诡随,努力从前哲。

别州民

〔唐代〕白居易

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

甘棠一无树,那得泪潸然。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别匡山

〔唐代〕李白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别毛永嘉

〔南北朝〕徐陵

愿子厉风规,归来振羽仪。

嗟余今老病,此别空长离。

白马君来哭,黄泉我讵知。

徒劳脱宝剑,空挂陇头枝。

别韦少府

〔唐代〕李白

西出苍龙门,南登白鹿原。

欲寻商山皓,犹恋汉皇恩。

水国远行迈,仙经深讨论。

洗心向溪月,清耳敬亭猿。

筑室在人境,闭门无世喧。

多君枉高驾,赠我以微言。

交乃意气合,道因风雅存。

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

别宋常侍

〔隋代〕尹式

游人杜陵北,送客汉川东。

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别有相思处,啼乌杂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