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邮道中即目》是清代诗人查慎行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写水患虽已过去,城根痕迹犹存,诗人通过残痕想象当时水患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颔联是对上面首联的进一步描写,亦是写水灾之后留下的惨景;颈联则进一步指明水灾所造成的危害,在叙述中饱含忧虑;尾联是对鱼贱而人不忍吃发表感慨,点明诗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对人民命运的关注。全诗意新语工,多用白描手法,诗风朴实无华。
秦邮道中即目
不知淫潦啮城根,但看泥沙记水痕。
去郭几家犹傍柳?边淮一带已无村。
长堤冻裂功难就,浊浪侵南势易奔。
贱买河鱼还废箸,此中多少未招魂?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秦邮道中即目》这首诗是清康熙三十五年(1969年),诗人途经高邮(今属江苏)所作。此诗以高邮路上所见的事物命题,写高邮水灾后的所见和感慨。
翻译注释
翻译
我虽未目睹大水淹城,但城墙脚下留下的泥沙痕迹仍然可见。
县城外还留下几家傍柳的人家,靠淮河一带一个村落也没有了。
淮河堤岸冻裂,很难加固;一旦大水向南泛滥,其势难当,容易奔流而出。
我想起淹死的百姓,面对廉价买来的河鱼而不忍下咽。
注释
(1)淫潦:谓淫雨积水成灾。
(2)啮:咬。这里是吞没、淹没之意。
(3)水痕:水淹的痕迹。
(4)去郭:离城。
(5)边淮:靠近淮河。
(6)长堤:高邮旧时有东堤、中堤、西堤,前两堤已埋没。西堤为明洪武时所筑,也称老堤,万历时重修。
(7)侵南:向南侵蚀,奔流。
(8)废箸:放下筷子。
(9)未招魂:谓全家人都死,无人为死者行丧葬之礼。招魂,古时迷信,认为将死者之衣升屋,北面而呼,即可招回死者之魂。后遂以为死者丧葬之礼。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查慎行的诗
相关推荐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女卷衣
天子居未央,妾侍卷衣裳。
顾无紫宫宠,敢拂黄金床。
水至亦不去,熊来尚可当。
微身奉日月,飘若萤之光。
愿君采葑菲,无以下体妨。
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
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
怨调慢声如欲语,一曲未终日移午。
红亭水木不知暑,忽弹黄钟和白纻。
清风飒来云不去,闻之酒醒泪如雨。
汝归秦兮弹秦声,秦声悲兮聊送汝。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五
南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六
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
防河赴沧海,奉诏发金微。
士苦形骸黑,旌疏鸟兽稀。
那闻往来戍,恨解邺城围。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九
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
候火云烽峻,悬军幕井干。
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
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三
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
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
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
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
秦中吟十首·其四·伤友
陋巷孤寒士,出门苦恓恓。
虽云志气高,岂免颜色低。
平生同门友,通籍在金闺。
曩者胶漆契,迩来云雨睽。
正逢下朝归,轩骑五门西。
是时天久阴,三日雨凄凄。
蹇驴避路立,肥马当风嘶。
回头忘相识,占道上沙堤。
昔年洛阳社,贫贱相提携。
今日长安道,对面隔云泥。
近日多如此,非君独惨凄。
死生不变者,唯闻任与黎。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七
边秋阴易久,不复辨晨光。
檐雨乱淋幔,山云低度墙。
鸬鹚窥浅井,蚯蚓上深堂。
车马何萧索,门前百草长。
秦中吟十首·其一·议婚
天下无正声,悦耳即为娱。
人间无正色,悦目即为姝。
颜色非相远,贫富则有殊。
贫为时所弃,富为时所趋。
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
见人不敛手,娇痴二八初。
母兄未开口,已嫁不须臾。
绿窗贫家女,寂寞二十余。
荆钗不直钱,衣上无真珠。
几回人欲聘,临日又踟蹰。
主人会良媒,置酒满玉壶。
四座且勿饮,听我歌两途。
富家女易嫁,嫁早轻其夫。
贫家女难嫁,嫁晚孝于姑。
闻君欲娶妇,娶妇意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