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凉闲卧

〔唐代〕白居易

残暑昼犹长,早凉秋尚嫩。

露荷散清香,风竹含疏韵。

幽闲竟日卧,衰病无人问。

薄暮宅门前,槐花深一寸。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残暑昼犹长,早凉秋尚嫩。

夏末的时候白昼还是那么长,早秋的凉爽天气还没形成气候。

露荷散清香,风竹含疏韵。

带着露珠的荷花散着清香,风里稀疏的竹子更显风韵。

幽闲竟日卧,衰病无人问。

闲着无聊整日躺在家里,年老多病没人关心探望。

薄暮宅门前,槐花深一寸。

晚上的门前,落下的槐树花铺满地面都有一寸深。

注释

秋凉闲卧拼音版

qiūliángxián
cánshǔzhòuyóuchángzǎoliángqiūshàngnèn
sànqīngxiāngfēngzhúhánshūyùn
yōuxiánjìngshuāibìngrénwèn
zháiménqiánhuáihuāshēncùn

作品简介

《秋凉闲卧》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初秋闲卧为题材,首联“残暑昼犹长,早凉秋尚嫩”捕捉夏秋交替的微妙气候,以“嫩”字形容秋意新生,尽显体物之精;颔联“露荷散清香,风竹含疏韵”调动嗅觉与听觉,荷香随风竹清韵构成多维感官空间;颈联“幽闲竟日卧”直写闲适,“衰病无人问”暗含淡淡哀愁;尾联“薄暮宅门前,槐花深一寸”以槐花堆积的视觉意象作结,在时光流逝的计量中寄寓生命静观。全诗语言浅白而意境深永,展现白居易后期闲适诗“言浅思深”的典型特征。

创作背景

《秋凉闲卧》此诗应作于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阳时期(约公元830-842年)。诗中“槐花深一寸”既写实洛阳宅邸槐树落叶,也暗合其《秋日》“槐花满田地”的居住环境;“衰病无人问”的感慨,与刘禹锡酬和白诗“洛阳旧社各西东”可互为印证,反映晚年诗友零落的现实。与早期《秦中吟》的尖锐批判不同,此诗将病老孤寂转化为审美观照,这种将日常生活诗化的努力,既受陶渊明“卧起弄书琴”的启发,也标志中唐诗歌向世俗化、内心化的重要转型。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太原,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其诗通俗晓畅,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广为传诵。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因直言进谏被贬江州司马。晚年闲居洛阳,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与元稹并称"元白",诗作流传极广,甚至远播海外,对后世影响深远。白居易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秋日偶成

〔宋代〕程颢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秋心三首·其三

〔清代〕龚自珍

我所思兮在何所,胸中灵气欲成云。

槎通碧汉无多路,土蚀寒花又此坟。

某水某山埋姓氏,一钗一佩断知闻。

起看历历楼台外,窈窕秋星或是君。

秋胡行

〔唐代〕高适

妾本邯郸未嫁时,容华倚翠人未知。

一朝结发从君子,将妾迢迢东路陲。

时逢大道无艰阻,君方游宦从陈汝。

蕙楼独卧频度春,彩阁辞君几徂暑。

三月垂杨蚕未眠,携笼结侣南陌边。

道逢行子不相识,赠妾黄金买少年。

妾家夫婿经离久,寸心誓与长相守。

愿言行路莫多情,道妾贞心在人口。

日暮蚕饥相命归,携笼端饰来庭闱。

劳心苦力终无恨,所冀君恩即可依。

闻说行人已归止,乃是向来赠金子。

相看颜色不复言,相顾怀惭有何已。

从来自隐无疑背,直为君情也相会。

如何咫尺仍有情,况复迢迢千里外。

誓将顾恩不顾身,念君此日赴河津。

莫道向来不得意,故欲留规诫后人。

秋泉

〔唐代〕薛涛

冷色初澄一带烟,幽声遥泻十丝弦。

长来枕上牵情思,不使愁人半夜眠。

秋行

〔宋代〕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秋晴独立南亭

〔唐代〕杨发

昼对南风独闭关,暗期幽鸟去仍还。

如今有待终身贵,未若忘机尽日闲。

心似蒙庄游物外,官惭许掾在人间。

开襟自向清风笑,无限秋光为解颜。

秋兴

〔宋代〕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