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文登营》是明朝戚继光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前四句写过文登营所见边防形势,后四句吊古感事,描绘了文登营防区一带风光和秦汉历史遗迹。该诗主要运用了反衬、情景交融等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忠心报国的忧患情怀、雄心壮志和放眼世界的国防意识。
过文登营
冉冉双幡度海涯,晓烟低护野人家。
谁将春色来残堞,独有天风送短笳。
水落尚存秦代石,潮来不见汉时槎。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过文登营》这首七律是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春,作者在山东沿海负责防御海上倭寇的时候所写的。当时作者任登州卫指挥佥事,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卫所。
翻译注释
翻译
缓缓的双幡船送我来到海边,清晨的雾霭低低地迷漫川原。
是谁给破败的城墙送来春色。海风徐徐、号角声响彻长天。
浪头低落、犹见秦皇记功的石刻,海潮涌来,看不到汉代木筏浮泛。
那遥远迷茫的海外列强虎视耽耽,我怎敢忘记自己肩负的卫国重担。
注释
(1)冉冉:渐渐行进貌。
(2)双幡:幡本义旗帜,这里双幡指挂着两片风帆的船只。
(3)海涯:海边。
(4)晓烟:早晨的烟气。
(5)低护:犹言笼罩着。
(6)野人家:乡野老百姓的住处。
(7)将:携带。
(8)残堞:形容文登营垒年久失修。堞:城墙上的齿形矮墙。
(9)天风:风。风行天空,故称。
(10)短笳:一种军中乐器。
(11)秦代石:指秦始皇东巡至文登山所立纪功之石。
(12)楂:同“槎”,水中浮木。
(13)汉时槎:传说天河与海通,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见有浮槎去来,不失期。槎(chá):木筏。
(14)百国:古有百济国在辽东之东,今朝鲜地,这里指日本。
(15)微茫外:指在遥远的海外。
(16)未敢:不敢。
(17)忘危:忘掉危险。
(18)岁华:年华,时光,年岁。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戚继光的诗
相关推荐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二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过阴山和人韵
阴山千里横东西,秋声浩浩鸣秋溪。
猿猱鸿鹄不能过,天兵百万驰霜蹄。
万顷松风落松子,郁郁苍苍映流水。
天丁何事夸神威,天台罗浮移到此。
云霞掩翳山重重,峰峦突兀何雄雄。
古来天险阻西域,人烟不与中原通。
细路萦纡斜复直,山角摩天不盈尺。
溪风萧萧溪水寒,花落空山人影寂。
四十八桥横雁行,胜游奇观真非常。
临高俯视千万仞,令人凛凛生恐惶。
百里镜湖山顶上,旦暮云烟浮气象。
山南山北多幽绝,几派飞泉练千丈。
大河西注波无穷,千溪万壑皆会同。
君成绮语壮奇诞,造物缩手神无功。
山高四更才吐月,八月山峰半埋雪。
遥思山外屯边兵,西风冷彻征衣铁。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三
后山勒水向东驰,却被前山勒向西。
道是水柔无性气,急声声怒慢声悲。
过杨村
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政尔清和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过虎门
粤海重关二虎尊,万龙轰斗事何存。
至今遗垒余残石,白浪如山过虎门。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一
侧塞千山缝也无,上天下井万崎岖。
昨朝曾过芙蓉渡,寻到溪源一线初。
过福禅师兰若
岩壑转微径,云林隐法堂。
羽人飞奏乐,天女跪焚香。
竹外峰偏曙,藤阴水更凉。
欲知禅坐久,行路长春芳。
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
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过闽关
关头雾露白蒙蒙,关下斜阳照树红。
过了秋风浑未觉,满山粳稻入闽中。
过菊江亭
杖履逍遥五柳旁,一辞独擅晋文章。
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