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多令·感怀

〔清代〕徐灿

玉笛擫清秋,红蕉露未收。晚香残、莫倚危楼。寒月多情怜远客,长伴我,滞幽州。

小苑入边愁,金戈满旧游。问五湖、那有扁舟。梦里江声和泪咽,频洒向,故园流。

作品简介

《唐多令·感怀》是清代词人徐灿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借景抒情,深婉含蓄,刻画了作者孤寂无依、思念家乡的情怀。下片笔锋陡然一转,作者不再用景物描写来含意蕴藉地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而是借用古人诗句来回忆往事抒发感慨,用典明意,哀怨悲凉。全词婉约中见雄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

创作背景

《唐多令·感怀》是作者徐灿随丈夫陈之遴发配在辽阳时所作。陈之遴投降清朝后,曾官居一品大学士,但不久由于结党营私被贬。徐灿随夫过了十余年的囚徒般的生活,身为女子,她无独立的人格,更无法摆脱此种境遇。家国之恨,身世之感,思乡之情,时时交织在心头,于是她写下此词,抒写她的这些难言之隐。

翻译注释

翻译

玉笛声声弄清秋,红色的美人蕉露珠未干。秋花凋零,不要倚高楼。寒月多情怜惜客人离家远,常伴我身边停滞在幽州。

小苑里充满边愁,金戈铁马回忆充满旧日游。问五湖四海,有没有扁舟?梦里江水声和着眼泪呜咽,频频撒向那故乡处流淌。

注释

(1)玉笛擫:即擫玉笛,吹笛时以手按笛孔,即吹笛、弄笛。擫:以指按。

(2)晚香:秋花。

(3)幽州:古地名,在河北北部,这里借称北京。

(4)小苑入边愁:此句化用杜甫《秋兴八首》诗:芙蓉小苑入边愁。边愁:本指安史之乱,这里借指清兵渡江后在南方发生的战乱。

(5)金戈:武器,借指兵事、战事。

(6)旧游:旧日游地,这里指词人故乡苏州。

(7)问五湖、那有扁舟:五湖扁舟:传说春秋时越国谋臣范螽助越王勾践雪耻灭吴后,携西施归隐,乘扁舟泛五湖自乐。

全文拼音版

tángduōlìng··gǎn怀huái
qīngqiūhóngjiāowèishōuwǎnxiāngcánwēilóuhányuèduōqíngliányuǎnzhǎngbànzhìyōuzhōu
xiǎoyuànbiānchóujīnmǎnjiùyóuwènyǒubiǎnzhōumèngjiāngshēnglèiyànpínxiàngyuánliú

作者介绍

徐灿(约1618—1698),字湘蕨,又字明霞、明深,江苏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人。陈之遴继配。幼颖悟,通书史。陈之遴两次流徙,均曾随行。康熙十年(1671),奉旨归之遴之骨。晚年学佛,更号紫笞。早年雅好吟咏,尤喜为词。被词人陈维崧誉为南宋后闺秀第一。有《拙政园诗馀》《拙政园诗集》。

徐灿的诗

相关推荐

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宋代〕刘过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唐多令·枫老树流丹

〔清代〕蒋春霖

枫老树流丹。芦花吹又残。系扁舟、同倚朱阑。还似少年歌舞地,听落叶、忆长安。

哀角起重关。霜深楚水寒。悲西风、归雁声酸。一片石头城上月,浑怕照、旧江山。

唐多令·惜别

〔宋代〕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唐多令·秋暮有感

〔宋代〕陈允平

休去采芙蓉。秋江烟水空。带斜阳、一片征鸿。欲顿闲愁无顿处,都著在两眉峰。

心事寄题红。画桥流水东。断肠人、无奈秋浓。回首层楼归去懒,早新月、挂梧桐。

唐多令·寒食

〔明代〕陈子龙

碧草带芳林,寒塘涨水深。五更风雨断遥岑。雨下飞花花上泪,吹不去,雨难禁。

双缕绣盘金,平沙油壁侵。宫人斜外柳阴阴。回首西陵松柏路,肠断也,结同心。

唐多令·雨过水明霞

〔宋代〕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唐多令·柳絮

〔清代〕曹雪芹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唐多令·春暮半塘小泊

〔清代〕陈维崧

水榭枕官河,朱栏倚粉娥。记早春、栏畔曾过。开着绿纱窗一扇,吹钿笛,是伊么?

无语注横波,裙花信手搓。怅年光、一往蹉跎。卖了杏花挑了菜,春纵好,已无多。

唐多令·苕溪有牧之之感

〔宋代〕尹焕

蘋末转清商,溪声共夕凉。缓传杯、催唤红妆。慢绾乌云新浴罢,裙拂地、水沉香。

歌短旧情长,重来惊鬓霜。怅绿阴、青子成双。说著前欢佯不睬,飏莲子、打鸳鸯。

唐多令·雨夜

〔清代〕纳兰性德

丝雨织红茵,苔阶压绣纹,是年年、肠断黄昏。到眼芳菲都惹恨,那更说,塞垣春。

萧飒不堪闻,残妆拥夜分,为梨花、深掩重门。梦向金微山下去,才识路,又移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