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是唐代李益的七言绝句,是一首边塞诗。头二句夸赞东汉两个名将马援和班超。后二句表示灭敌及长期卫边的决心。这首诗通过东汉马援、班超和唐初薛仁贵三个名将的故事,讴歌了将士们激昂慷慨、视死如归、坚决消灭来犯之敌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反映了当时人民要安边定远的心愿。全诗情调激昂,音节嘹亮,是一首激励人们舍身报国的豪迈诗篇。
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李益因仕途失意,曾客游燕赵之地,贞元年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因此有较多的塞上之作。《塞下曲》这首诗即为其中之一,而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考。
翻译注释
翻译
应该像马援那样只愿战死疆场,以马革裹尸还葬,何必像班超那样非要保全生命,活着入关返回家乡!
全歼敌人,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而且应该留驻边疆,叫敌人不敢再来侵犯。
注释
(1)伏波:指汉代的伏波将军马援。
(2)定远:指汉代的定远侯班超。
(3)遣:使,让。
(4)只轮:战的一只轮子。
(5)海窟:本指海中动物聚居的洞穴,这里借指当时敌人所居住的瀚海(沙漠)地方。
(6)一箭射天山:用唐代名将薛仁贵的典故。
全文拼音版
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作者介绍
李益(748—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唐代诗人。大历四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其诗以边塞诗闻名,与李贺并称"二李",《夜上受降城闻笛》《塞下曲》等作品慷慨悲凉,写尽戍边将士情怀。七绝尤佳,明代胡应麟推为"盛唐以下第一人"。晚年诗风转为闲适。因诗名显赫,每有新作,乐工争相谱唱。作为大历诗坛重要代表,其作品兼具盛唐气韵与中唐新变,《全唐诗》存其诗二卷,对中晚唐边塞诗发展影响深远。
李益的诗
相关推荐
塞鸿秋·春情
疏星淡月秋千院,愁云恨雨芙蓉面。
伤情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
兽炉沉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写入相思传。
塞上赠王太尉
嫖姚立大勋,万里绝妖氛。
马放降来地,雕闲战后云。
月侵孤垒没,烧彻远芜分。
不惯为边客,宵笳懒欲闻。
塞下曲六首·其一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鸿秋·悔悟
苏卿写下金山恨,双生得个风流信。
亚仙不是夫人分,元和终受十年困。
冯魁到底村,双渐从来嫩,思量惟有王魁俊。
塞鸿秋·道情
雪毛马响狻猊䩞,神光龙吼昆吾剑。冰坚夜半逾天堑,月寒晓起离村店。一身行路难,两鬓秋霜染。老来莫起功名念。
塞鸿秋·凌歊台怀古
凌歊台畔黄山铺,是三千歌舞亡家处。
望夫山下乌江渡,是八千子弟思乡去。
江东日暮云,渭北春天树,青山太白坟如故。
塞下曲·蕃州部落能结束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塞下曲五首·其三
朔雪飘飘开雁门,平沙历乱卷蓬根。
功名耻计擒生数,直斩楼兰报国恩。
塞下曲
将军营外月轮高,猎猎西风吹战袍。
觱篥无声河汉转,露华霜气满弓刀。
塞下曲
暝色满西山,将军猎骑还。
隔河见烽火,骄虏夜临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