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暮春》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写晚春游兴,作者兴之所至,移步换景。上阕以城中曲水、亭台两个景点为中心,写作者自己的酣咏场面,赞美“升平”景象;下阕空间背景转为郊野,写自然美景和春耕,补充“升平”的内涵,词尾词人发现,虽已暮春,春光犹在。这首词透露出作者游春的满足感和游兴的浓酣,表现了作者的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田园的情怀。
望江南·暮春
春已老,春服几时成。曲水浪低蕉叶稳,舞雩风软纻罗轻。酣咏乐升平。
微雨过,何处不催耕。百舌无言桃李尽,柘林深处鹁鸪鸣。春色属芜菁。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暮春三月,与《望江南·超然台作》同时而稍后。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到了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有感作《望江南·超然台作》后又写下了此词。
翻译注释
翻译
春已归去,春衣几时制成?小溪弯弯水缓浪低平,盏盏蕉叶杯儿水面稳稳行。舞雩坛上风轻轻,轻轻拂动轻柔纻罗衣襟;让我们尽情高歌欢舞,歌唱天下升平。
小雨才飘过,何处农家不催耕?喧春的百舌鸟儿已无语,绚丽的桃李也已开过芬芳尽。那催春的布谷鸟啊,也早已飞进深深茂密的桑林。春天啊一片春色,已嘱托根硕叶肥的芜菁。
注释
(1)春服:春天所穿的衣服。指夹衣。
(2)成:穿得住。
(3)蕉叶:蕉叶状如杯,借指酒杯。
(4)舞雩:鲁国祭天求雨的土坛,在今山东曲阜。此处借指春游的亭台。
(5)纻罗:指麻织和丝织的服装。
(6)酣咏:畅快地饮酒吟诗。
(7)升平:太平。
(8)百舌:鸟名。到晚春桃李花谢时,便不啼鸣。
(9)柘林:灌木林。
(10)鹁鸪:鸟名。天将雨,其鸣甚急,故俗称水鹁鸪。
(11)芜菁:蔬菜名。又名蔓菁,俗称大头菜。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相关推荐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望江南·多少恨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望江南·梳洗罢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望江南·游妓散
游妓散,独自绕回堤。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
桃李下,春晚未成蹊。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无处不凄凄。
望江南·春不见
春不见,寻过野桥西。染梦淡红欺粉蝶,锁愁浓绿骗黄鹂。幽恨莫重提。
人不见,相见是还非?拜月有香空惹袖,惜花无泪可沾衣。山远夕阳低。
望江南·三月暮
三月暮,花落更情浓。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堤畔画船空。
恹恹醉,长日小帘栊。宿燕夜归银烛外,啼莺声在绿阴中。无处觅残红。
望江南·天上月
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与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
望江南·多少泪
多少泪,沾袖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月明吹,肠断更无疑。
望江南·闲梦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望江南·江南柳
江南柳,叶小未成阴。人为丝轻那忍折,莺嫌枝嫩不胜吟。留著待春深。
十四五,闲抱琵琶寻。阶上簸钱阶下走,恁时相见早留心。何况到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