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是唐代诗人高适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前八句写诗人走至塞上,见亭堠星罗、边尘弥漫的战备状态,而忧患国事;中间四句怀古托今并抒志,希望能有李将军那样的骁勇边将,早靖边尘;后四句为自我抒怀,表达壮志难酬、悲歌谁诉的沉痛之感。全诗灌注着诗人对国事的深切忧虑,体现出诗人激昂慷慨、豪情俊发的英雄气概。全诗直抒胸臆,感情沉郁。
塞上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
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塞上》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冬,是作者28岁时出卢龙塞时写的。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五月,契丹大臣可突干杀其王,率国人并胁奚众背离唐王朝,降附突厥。唐于是在关内、河内、河南、河北分道征兵,兴师出击。时高适正“混迹渔樵”、失意落魄,前往东北边塞,希望通过立功边塞,进入仕途,实现他经世济民的宏伟抱负。这首诗就是写于他北游期间。
翻译注释
翻译
我向东走出了卢龙塞,不免心事浩茫感到孤单。
亭堠排列万里远,大唐的士兵仍在防胡备战。
战争的烟尘弥漫着北海,敌人的骑兵正在向南驰驱。
辗转久战岂是最好的计策,和亲通好也不是长远的谋图。
还是李广将军令人怀念,他防守这里有如闲庭信步。
他总管军务横扫大漠,一战便擒获了匈奴的单于。
我也常怀着对朝廷的感服之心,很想为边防献出计谋。
可是我人微言轻,抚着宝剑向谁诉说,空望着关塞河流盘屈迂回无尽头。
注释
(1)塞上:乐曲名,出自汉横吹曲辞。
(2)卢龙塞:卢龙塞(今喜峰口)位于迁西县与宽城满族自治县接壤处,是燕山山脉东段的隘口。
(3)亭堠:驻兵嘹望敌情的土堡。
(4)涨:《文苑英华》作“满”。
(5)北溟:古人想象中北方极远的大海。《庄子·逍遥游》:“北溟有鱼,其名为鲲。”此泛指北部边疆。
(6)虏骑:敌人的骑兵。
(7)转斗:即转战,连续在不同地区作战,指久战不决。
(8)李将军:李将军有二,一为战国时赵国大将李牧,屡败匈奴,北境无虞。另指汉代名将李广,亦屡败匈奴,匈奴呼之为“飞将军”。二人均为古代良将。此李将军当指李广。
(9)按节:从容按辔。《汉书·司马相如传》载《子虚赋》:“案节未舒。”颜师古注:“案节犹弥节也。”王逸注《离骚》“吾令羲和弥节兮”云:“弭,按也;按节,徐步也。”
(10)皇都:京城。
(11)总戎:统率军队。
(12)效:献出。
(13)纵横谟:指纵横之术,合纵连横的简称,为战国时策士们游说诸侯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包括在政治上、外交上使用分化和争取的手段等。
(14)郁纡:幽深曲折。此处一语双关,既指山河郁曲之势,亦指心绪郁结难申。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高适的诗
相关推荐
塞鸿秋·功名万里忙如燕
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
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
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
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塞下曲·其四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塞下曲四首·其一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塞上曲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塞上曲送元美
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塞上
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塞下曲·其六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烟将飞至今。
塞下曲
将军营外月轮高,猎猎西风吹战袍。
觱篥无声河汉转,露华霜气满弓刀。
塞下曲
暝色满西山,将军猎骑还。
隔河见烽火,骄虏夜临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