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边塞词代表作。全词以"云山那畔"的漂泊起笔,"北风断马"的听觉意象强化孤寂,"晚烟戍垒"与"斜日关城"的衰飒画面叠加历史沧桑感,终以"古今幽恨"的浩叹作结。词人将个人扈从生涯的倦怠融入边塞时空,其"若为情"的无端诘问与"几时平"的永恒追问,在38字中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情感共振,展现了清词"深婉豪宕"的独特气质。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此词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纳兰性德随驾梭龙(今黑龙江)考察时,时年28岁的侍卫身处先祖故地却满目异域。词中"荒戍旧关"指明清战争的宁古塔遗址,"古今幽恨"暗含满汉文化冲突的隐痛。作为清词边塞书写的新高度,其"晚烟斜日"的构图影响了曹雪芹《红楼梦》中的诗词创作,梁启超评:"容若小词,直追李主,此阕尤有'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神韵。"
翻译注释
翻译
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教人听不真切。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夕阳下,荒烟飘在废弃的营垒和关隘上,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注释
(1)那畔:那边。
(2)北风吹断马嘶声:谓北风的吼声使马嘶声也听不到了。
(3)若为:怎样的。
(4)荒戍垒:荒凉萧瑟的营垒。戍:保卫。
(5)关城:关塞上的城堡。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的诗
相关推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满江红·小住京华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