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说

〔明代〕李贽

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医药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作品简介

《童心说》是明代末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一篇议论文,收录于《焚书》。该文写于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5年),主要是用来驳斥耿定向的理论。

李贽在该文中主要阐述了“童心”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赤子之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要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这在当时道学僵化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创作背景

明代初期是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程朱理学本来有丰富、深刻之处,朱熹的理性主义精神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过程中也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程朱理学立为官学,取得学术思想上的统治地位后,逐渐走向僵化,并成为明朝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工具。

而李贽一直抨击程朱理学、批判重农抑商、倡导功利价值、追求至道无为的政治理想,并和曾经的好友耿定向,产生了巨大的学术思想分歧,继而发生论战。这段学术论战也是晚明思想史上一段著名的公案,为学界所熟知。该《童心说》正是创作于该论战时期。

具体背景为: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5年)丙戌八月中秋之前,耿定向写了一封信给周思久,即《与周柳塘》,其中谈到,李贽“以妄乱真、教坏毒世”,是“纵情任欲”的人。周思久把该信转给李贽一阅。李贽大为恼火,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具有论战性的理论文章《童心说》,是为回答耿定向“以妄乱真”的指责而写的。

其写作时间,据耿定向《与周柳塘》第十八书“顷有诗讽耳顺”一语以及杨起元《柳师中秋寿诞》诗中“重来花甲倍寻常”一句,可以推定为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5年)丙戌八月中秋之前。

翻译注释

翻译

龙洞山农在为《西厢记》写的序文末尾说:“有识之士不以为我还有童心的话,就知足了。”童心,实质上是真心,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以为不该有真心。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

儿童,是人生的开始;童心,是心灵的本源。心灵的本源怎么可以遗失呢!那么,童心为什么会贸然失落呢?在人的启蒙时期,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长大之后,又学到更多的理性知识,而这些后天得来的感性的闻见和理性的道理一经入主人的心灵之后,童心也就失落了。久而久之,所得的道理、闻见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从而又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知道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这样一来,童心也就不复存在了。人的闻见、道理,都是通过多读书,多明理才获得的。可是,古代的圣贤又何尝不是读书识理的人呢!关键在于,圣人们不读书时,童心自然存而不失,纵使多读书,他们也能守护童心,不使失落。绝不像那班书生,反会因为比旁人多读书识理而雍塞了自己的童心。既然书生会因为多读书识现而雍蔽童心,那么圣人又何必要热衷于著书立说以至于迷人心窍呢?童心一旦雍塞,说出话来,也是言不由衷;参与政事,也没有真诚的出发点;写成文章,也就无法明白畅达。其实,一个人如果不是胸怀美质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自然流露的话,那么从他嘴里连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也听不到。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童心已失,而后天得到的闻见道理却入主心灵的缘故。

既然以闻见道理为本心,那么说的话就成了闻见道理的翻版,而不是出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哪怕他说得天花乱坠,跟我又有什么相干。这难道不是以假人说假话,办假事,写假文章吗?因为人一旦以虚假为本,一举一动也就无不虚假了,由此去对假人说假话,正是投其所好;跟假人讲假事,肯定信以为真;给假人谈假文章,必然赞赏备至。这可真是无处不假,便无所不喜呀!满天下全是虚假,俗人哪里还分辨得出真伪。即使是天下的绝妙文章,因被假人忽视埋没而后人无从得知的,不知有多少。原因何在?因为天下的好文章,没有不是发自童心的。如果童心常在,那些所谓的闻见、道理就会失去立脚之地,那么,任何时代,任何人,任何体裁都可以写出极好的作品来。诗歌,何必一定推崇《文选》;散文,何必非得看重先秦。古诗演变成六朝诗外,近体格体,古文也发展为唐朝传奇,金代院本,元人杂剧,《西厢记》,《水浒传》,还有当今应科举的八股文,凡是讲求圣人之道者都是古今杰出的文章,绝不能以时代先后为标准,厚古薄今。所以,我对那些发自内心的文章体会最深,实在用不着言必称六经,言必称《论语》、《孟子》。

六经、《论语》、《孟子》,不是史官的溢美之辞,就是臣下的阿谀之言,不然的话,也是那班糊涂弟子们,追忆老师的言语,或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或是据自己听到的只言片语,写下来汇集成书。后代书生,不明此理,就以为全是圣人的精辟理论,而奉若经典。又哪里晓得,这其间多半根本不是圣人的精论呢!即使真有圣人讲的,也是有的放矢,不过就一时一事,随机应答,以点拨那些不开窍的弟子罢了。对症下药,不拘一格,怎么可以当成万古不变的真理呢!显而易见,六经、《论语》、《孟子》早已被拿来用做道学家唬人的工具,伪君子藏身的挡箭牌了,绝对没法和发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同日而语的。呜呼!我又到哪里去寻找童心未泯的真圣人,与他一起探讨作文之本呢?

注释

(1)童心:孩子气;儿童般的心性。这里引申为本性、真心。

(2)龙洞山农:或认为是李贽别号,或认为颜钧,字山农。

(3)《西厢》:指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

(4)童心:孩子气;儿童般的心性。这里引申为本性、真心。

(5)闻见:听到的和看到的,指儒家思想。

(6)而以为主于其内:耳闻目睹的东西进入人心,变成了心灵活动的主持者。

(7)扬:发扬。

(8)固:本来。

(9)见:通“现”。

(10)达:畅通。

(11)卒:最终。

(12)文:写(文章)。

(13)童心:孩子气;儿童般的心性。这里引申为本性、真心。

(14)闻见:听到的和看到的,指儒家思想。

(15)见:通“现”。

(16)工:精巧。

(17)文:写(文章)。

(18)矮人何辩:这里以演戏为喻,矮人根本看不到,就无法分辨了。

(19)诗何必古《选》:《文选》收录的古诗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指南朝梁代萧统编的古诗集《文选》,又称《昭明文选》;古,推崇。

(20)变而为近体:指诗歌变由古体变为近体律体。近体,指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21)传奇:指唐人的传奇小说。

(22)院本:金代行院演出的戏剧脚本。

(23)举子业:指科举考试的文章,也就是八股文。

(24)六经:指儒家的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

(25)《语》、《孟》:指《论语》、《孟子》,《四书》中的二种。

(26)童心:孩子气;儿童般的心性。这里引申为本性、真心。

(27)见:通“现”。

(28)文:写(文章)。

(29)六经:指儒家的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

(30)《语》、《孟》:指《论语》、《孟子》,《四书》中的二种。

(31)过:过分。

(32)察:知晓。

(33)道学:指道学家。

(34)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我又从哪里能够找到一个童心未曾失掉的真正大圣人,可以与他谈一谈文章的道理呢?

全文拼音版

tóngxīnshuō
lóngdòngshānnóng西xiāngyúnzhīzhěwèishàngyǒutóngxīntóngxīnzhězhēnxīnruòtóngxīnwèishìzhēnxīnwèitóngxīnzhějuéjiǎchúnzhēnzuìchūniànzhīběnxīnruòshīquètóngxīn便biànshīquèzhēnxīnshīquèzhēnxīn便biànshīquèzhēnrénrénérfēizhēnquányǒuchū
tóngzizhěrénzhīchūtóngxīnzhěxīnzhīchūxīnzhīchūshīrántóngxīnránérshīgàifāngshǐyǒuwénjiàncóngěrérérwèizhǔnèiértóngxīnshīzhǎngyǒudàocóngwénjiànérérwèizhǔnèiértóngxīnshījiǔdàowénjiànduōsuǒzhīsuǒjué广guǎngshìyānyòuzhīměimíngzhīhǎoéryángzhīértóngxīnshīzhīměizhīmíngzhīchǒuéryǎnzhīértóngxīnshīdàowénjiànjiēduōshūshíérláizhīshèngrénchángshūzāiránzòngshūtóngxīnzàizòngduōshūtóngxīnér使shǐzhīshīyāněrfēiruòxuézhěfǎnduōshūshíérfǎnzhàngzhīxuézhěduōshūshízhàngtóngxīnshèngrényòuyòngduōzheshūyánzhàngxuérénwèitóngxīnzhàngshìérwèiyányányóuzhōngjiànérwèizhèngshìzhèngshìgēnzheérwèiwénwénnéngfēinèihánzhāngměifēishíshēnghuīguāngqiúyǒuzhīyánsuǒzhětóngxīnzhàngércóngwàizhěwénjiàndàowèizhīxīn
wénjiàndàowèixīnsuǒyánzhějiēwénjiàndàozhīyánfēitóngxīnchūzhīyányánsuīgōngfēijiǎrényánjiǎyánérshìjiǎshìwénjiǎwéngàirénjiǎsuǒjiǎyóushìérjiǎyánjiǎrényánjiǎrénjiǎshìjiǎréndàojiǎrénjiǎwénjiǎréntánjiǎrénsuǒjiǎsuǒmǎnchǎngshìjiǎǎirénbiànránsuīyǒutiānxiàzhīzhìwényānmièjiǎrénérjǐnjiànhòushìzhěyòushǎozāitiānxiàzhīzhìwénwèiyǒuchūtóngxīnyānzhěgǒutóngxīnchángcúndàoxíngwénjiànshíwénrénwényàngchuàngzhìwénérfēiwénzhěshīxuǎnwénxiānqínjiàngérwèiliùcháobiànérwèijìnyòubiànérwèichuánbiànérwèiyuànběnwèiwèi西xiāngwèishuǐchuánwèijīnzhīzijiējīnzhìwénérshíshìxiānhòulùnyīnshìéryǒugǎntóngxīnzhězhīwéngèngshuōshénmeliùjīnggèngshuōshénmemèng
liùjīngmèngfēishǐguānguòwèibāochóngzhīchénziwèizànměizhīyòuránkuòménměngdǒngzishīshuōyǒutóuwěihòuqiánsuísuǒjiànzhīshūhòuxuéchá便biànwèichūshèngrénzhīkǒujuédìngzhīwèijīngshúzhībànfēishèngrénzhīyánzòngchūshèngrényàoyǒuwèiérguòyīnbìngyàosuíshíchùfāngjiùděngměngdǒngzikuòményúněryàojiǎbìngfāngnándìngzhíshìwèiwànshìzhīzhìlùnránliùjīngmèngnǎidàoxuézhīkǒushíjiǎrénzhīyuānsǒuduànduàntóngxīnzhīyánmíngyòuānzhēnzhèngshèngréntóngxīnwèicéngshīzhěérzhīyánwénzāi

作者介绍

李贽(1527—1602),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历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旋弃官,寄寓黄安、麻城。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死。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

李贽的诗

相关推荐

人日寄杜二拾遗

〔唐代〕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赠何七判官昌浩

〔唐代〕李白

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

平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

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

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

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

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

夫子今管乐,英才冠三军。

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群?

悯农二首

〔唐代〕李绅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当事君行

〔两汉〕曹植

人生有所贵尚,出门各异情。

朱紫更相夺色,雅郑异音声。

好恶随所爱憎,追举逐虚名。

百心可事一君?巧诈宁拙诚。

咏竹

〔宋代〕徐庭筠

不论台阁与山林,爱尔岂惟千亩阴。

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

葛陂始与龙俱化,嶰谷聊同凤一吟。

月朗风清良夜永,可怜王子独知音。

大风登城书雨

〔宋代〕陆游

风从北来不可当,街中横吹人马僵。

西家女儿午未妆,帐底炉红愁下床。

东家唤客宴画堂,两行玉指调丝簧。

锦绣四合如垣墙,微风不动金猊香。

我独登城望大荒,勇欲为国平河湟。

才疏志大不自量,西家东家笑我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