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武关

〔唐代〕杜牧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作品简介

《题武关》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行经楚怀王入秦不返之地,怀古兴感创作此诗,这首诗中雄心壮志的激情、无可奈何的痛苦、忧国忧民的深沉以及敬仰先贤、感伤自己的情感,具有撼动人心的魅力。首联先言行踪所至,由武关触发怀古之情,点出楚怀王昏庸客死异乡;颔联以郑袖与屈原对比,一褒一贬,树立起屈原忧国忧民的形象。颔联写眼前景,往事如烟,一切已空,但山樯谷堑依然存在,因此“空”实为不空,是逗发着沉思的历史,隐入诗人对现实不安的情绪。尾联一转,表达诗人对唐王朝的良好祝愿,但暗含对唐王朝能否靖疆守土的疑问。这首诗立意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杜牧由宣州赴长安任左补阙、史馆修撰,途经武关时,吊古伤今,感叹时事,写下了这首《题武关》。

翻译注释

翻译

清澈的溪水汩汩地流过要留我在武关之东,可笑当年的楚怀王入关投秦却是到了尽穷。

郑袖得宠的娇艳妩媚之态就好像喝醉似的,屈原遭放逐到处流落他的形容就犹如乱蓬。

如桅杆耸立的峰峦似壕沟深长的山谷还在,而弱肉强食七国争雄却像过眼烟云已成空。

当今天子如此神圣四海为一家天下为统一,而如今武关上长风浩荡戍旗翻卷于夕阳中。

注释

(1)武关:战国时秦国设置的关隘,故址在今陕西省商南县。

(2)怀王:楚怀王熊槐(?一前295)战国时期楚国的国君,前328至前299年在位。据《史记·楚世家》和《屈原列传》,秦昭王致书楚怀王,约会于武关。怀王入武关,秦伏兵断绝其归路以求割地,怀王怒而不从逃往赵国,赵国惧秦不敢接纳。怀王只得又回秦国,结果客死于秦国。

(3)郑袖:楚怀王宠妃。据《史记·屈原列传》等,楚与齐结盟共同抗击秦国,秦惠文王派张仪使楚,表示如楚与齐绝交,秦愿割地六百里给楚。楚听信谎言与齐断交,事后,秦不肯割地,怀王起兵,大败而归。第二年,秦欲与楚讲和,怀王表示“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到楚先行收买郑袖,郑袖劝怀王不杀张仪,怀王听信郑袖之言,把张仪放走了。

(4)妖娆:娇艳美好,妩媚多姿。

(5)酣:畅快喝酒。

(6)屈原:楚国大夫,早年曾得楚怀王信任,主张联齐抗秦,后来楚怀王听信谗言把他放逐外地,流放期间,始终心忧国事。

(7)憔悴:面容黄瘦。

(8)蓬:蓬草。蓬草随风飘转,常用来比喻人的身世飘零或行踪不定。

(9)山樯:如桅杆般耸立的山峦。

(10)谷堑:深长的峡谷。

(11)弱吐强吞:形容战国时强国侵吞弱国的形势。

(12)圣神:对皇帝的敬称。

(13)家四海:四海一家,天下统一。

(14)戍旗:守卫边防的战旗。

全文拼音版

guān
liúguāndōngxiào怀huáiwángqióng
zhèngxiùjiāoráohānzuìyuánqiáocuìpéng
shānqiángqiànránzàiruòqiángtūnjìnkōng
jīnshèngshénjiāhǎishùchángjuǎnyángzhōng

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其诗风格俊爽峭拔,尤擅七绝与咏史诗,代表作《泊秦淮》《山行》《阿房宫赋》等,以精炼的语言讽喻时政,抒写怀古之思。曾任中书舍人,晚年居樊川别墅,故文集名《樊川文集》。其诗赋兼具豪迈与细腻,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杜牧的诗

相关推荐

题松汀驿

〔唐代〕张祜

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东。

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

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

那知旧遗逸,不在五湖中。

题扬州驿

〔元代〕萨都剌

银烛高烧照不眠,呼儿饮马啜清泉。

寒砧万户月如水,塞雁一声霜满天。

金缕款歌来枕上,银瓶索酒到亭前。

明朝走马燕山道,赢得红楼说少年。

题邻居

〔唐代〕于鹄

僻巷邻家少,茅檐喜并居。

蒸梨常共灶,浇薤亦同渠。

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

虽然在城市,还得似樵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