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一首咏秋五言绝句。此诗以细腻笔触捕捉夏秋交替的微妙变化,展现诗人对自然律动的敏锐感知。首句“不觉初秋夜渐长”从时间流逝着笔,暗含物候变迁的悄然无声;次句“清风习习重凄凉”通过触觉与心理感受的叠加,赋予秋风以情感温度;后两句以“暑退茅斋静”与“丛莎露光”形成冷暖对比,在静谧的茅斋与闪亮的露珠间勾勒出初秋特有的清旷意境。全诗语言简淡而意蕴丰盈,将季节转换的物理特征与诗人的心境变化完美融合,体现了孟浩然山水诗“淡而有味”的审美特质。
初秋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作品简介
翻译注释
翻译
不知不觉就立秋了,夜也渐渐长了。清凉的风缓缓地吹着,又感到凉爽了。
酷热的夏天热气终于消退,房子里也安静了。台阶下的草丛也有了点点露水珠。
注释
(1)不觉:不知不觉。
(2)初秋:立秋左右。
(3)清风:清凉的风。
(4)习习:微风吹的样子。
(5)重:再次。
(6)凄凉:此处指凉爽之意。
(7)茅斋:茅草盖的房子。
(8)莎:多年生草本植物。
(9)露光:指露水珠。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相关推荐
初至西湖记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初月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
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
乐哉弦管客,愁杀战征儿。
因绝西园赏,临风一咏诗。
初至封丘作
可怜薄暮宦游子,独卧虚斋思无已。
去家百里不得归,到官数日秋风起。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三
江畔枫叶初带霜,渚边菊花亦已黄。
轻舟落日兴不尽,三湘五湖意何长。
初夏淮安道中
鱼虾泼泼初出网,梅杏青青已著枝。
满树嫩晴春雨歇,行人四月过淮时。
初晴游沧浪亭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初见嵩山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初出关旅亭夜坐怀王大校书
向夕槐烟起,葱茏池馆曛。
客中无偶坐,关外惜离群。
烛至萤光灭,荷枯雨滴闻。
永怀芸阁友,寂寞滞扬云。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初授拾遗
奉诏登左掖,束带参朝议。
何言初命卑,且脱风尘吏。
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当时非不遇,尚无过斯位。
况余蹇薄者,宠至不自意。
惊近白日光,惭非青云器。
天子方从谏,朝廷无忌讳。
岂不思匪躬,适遇时无事。
受命已旬月,饱食随班次。
谏纸忽盈箱,对之终自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