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通过对听闻崔立被杀一事的描写,表示了对崔立的深恶疼绝和对哀宗的伤悼之情,也寄寓了诗人对故国思念之情。全诗运词痛快淋沥,情绪悲壮激烈,一个痛心疾首、呼天抢地的累臣跃然纸上,令人感慨。
即事
逆竖终当鲙缕分,挥刀今得快三军。
燃脐易尽嗟何及,遗臭无穷古未闻。
京观岂当诬翟义?衰衣自合从高勋!
秋风一掬孤臣泪,叫断苍梧日暮云。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金宣宗天兴三年(1234)正月,蒙古和南宋联合围攻蔡州,城破,金哀宗自杀,金国灭亡。六月,金安平都尉李伯渊刺杀了降蒙的金将崔立。元好问在聊城听到此事,写下《即事》该诗。
翻译注释
翻译
叛逆的奸臣终得到应有下场,像鱼鲿线缕被人们细细割分,今日得挥起复仇的刀剑,诛杀那贼子以告慰三军。
就像是在董卓肚脐上点火,轻易灰飞烟尽,哪怕他嗟叹连声,也已经后悔不成,留下了臭名,直到那无穷后世,丑恶的程度,可真是古所未闻。
夸耀战功的京观哪能够用来抵毁翟义,身披绫衣的人们自应该有志追随高勋。
秋风习习,我挥洒着满掬孤臣的泪水,悲号欲绝,向着那苍梧傍晚的浮云。
注释
(1)逆竖:叛逆的小子。这里指崔立。竖,古时对人的鄙称,等于说“小子”、“家伙”。
(2)鲙缕分:切成像鱼鲙和线缕那样的碎片。据《金史·崔立传》说,李伯渊刺杀崔立后,聚众宣布崔的罪行,万口齐应曰:“寸斩之未称也。”意思是把崔立一寸寸地割碎了也不足以抵罪。鲙,切成片状的鱼肉。
(3)燃脐:在肚脐上点火。用董卓被刑典故。《后汉书·董卓传》记载说,东汉末逆臣董卓被王允、吕布所杀,陈尸在长安市上。人们痛恨董卓,觉得光杀了他还不解恨,又见他尸体肥胖,油脂溢出,便在他肚脐上点起火来。
(4)京观:高大的台观。古人打了胜仗,便把敌兵尸体高高堆起,上面盖上土,称为京观,用来夸耀战功。
(5)翟义:西汉末东郡太守。王莽篡汉时,翟(zhái)义起兵讨罪,失败被杀。王莽收埋他的尸体,筑为京观。
(6)衰衣:丧服。衰,同“缞”。高勋,据《契丹国志·太宗本纪》说,閤门使高勋与嗜杀成性的张彦泽有仇,被张闯入家门杀死叔父和弟弟。后辽太宗判处张死刑,命高勋监斩。行刑时,那些被张杀害的人的家属,都穿着缞衣哭随后边,诟骂张贼。刑后,高勋命剖张的心来祭奠死者。这里是用高勋来比李伯渊。
(7)孤臣:孤立无助的臣子。《孟子·尽心》说,孤臣“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
(8)叫断:悲号欲绝,哭得声嘶力尽。
(9)苍梧:地名,在今广西梧州一带。传说舜死在这里,因此后来便用来指代帝王远死的地方。这里指金哀宗自杀的地方蔡州。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元好问的诗
相关推荐
即事三首·其三
一旅同仇谊,三秋故主怀。
将星沉左辅,卿月隐中台。
东阁尘宾幕,西征愧赋才。
月明笳鼓切,今夜为谁哀。
即事三首·其一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即事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即日
小苑试春衣,高楼倚暮晖。
夭桃惟是笑,舞蝶不空飞。
赤岭久无耗,鸿门犹合围。
几家缘锦字,含泪坐鸳机。
即事三首·其二
战苦难酬国,仇深敢忆家?
一身存汉腊,满目渺胡沙。
落月翻旗影,清霜冷剑花。
六军浑散尽,半夜起悲笳。
即事
十里田田荷芰风,渔舠如叶出花中。
鹅儿湖北烟初暝,背指明霞几缕红。
即目
地宽楼已迥,人更迥于楼。
细意经春物,伤酲属暮愁。
望赊殊易断,恨久欲难收。
大势真无利,多情岂自由!
空园兼树废,败港拥花流。
书去青枫驿,鸿归杜若洲。
单栖应分定,辞疾索谁忧。
更替林鸦恨,惊频去不休。
即事二首·其一
燕子将雏语夏深,绿槐庭院不多阴。
西窗一雨无人见,展尽芭蕉数尺心。
即事二首·其二
双鹭能忙翻白雪,平畴许远涨清波。
钩帘百顷风烟上,卧看青云载雨过。
即位上宋太祖表
臣本于诸子,实愧非才,自出胶庠,心疏利禄,被父兄之荫育,乐日月以优游,思追巢许之馀尘,远慕夷齐之高义,既倾恳悃,上告先君,固非虚词,人多知者。
徒以伯仲继没,次第推迁,先世谓臣克习义方,既长且嫡,俾司国事。遽易年华,及乎暂赴豫章,留居建业,正储副之位,分监抚之权。
惧弗克堪,常深自励,不谓奄丁艰罚,遂玷缵承,因顾肯堂,不敢灭性。然念先世君临江表,垂二十年,中闲务在倦勤,将思释负,臣亡兄文献太子从冀,将从内禅,已决宿心,而世宗敦劝既深,议言因息。
及陛下显膺帝箓,弥笃睿情,方誓子孙,仰酬临照。则臣向于脱屣,亦匪邀名,既嗣宗祊,敢忘负荷?惟坚臣节,上奉天朝,若曰稍易初心,辄萌异志,岂独不遵于祖祢,实当受谴于神明。
方主一国之生灵,遐赖九天之覆焘。况陛下怀柔义广,煦妪仁深,必假清光,更逾曩日,远凭帝力,下抚旧邦,克获宴安,得从康泰。
然所虑者,吴越国邻于敝土,近似深雠,犹恐辄向封疆,或生纷扰,臣即自严部曲,终不先有侵渔,免结衅嫌,挠干旒衣。仍虑巧肆如簧之舌,仰成投抒之疑,曲构异端,潜行诡道。愿回鉴烛,显谕是非,庶使远臣,得安危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