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二十首·其十八

〔魏晋〕陶渊明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杨雄生性好饮酒,无奈家贫无处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幸赖一些勤学者,时常携酒来求学。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酒杯斟酒即饮尽,有问必答解疑惑。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有时沉默不肯言,岂非国事不敢说?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仁者行身细思量,进退出处何尝错!

注释

(1)子云:扬雄,字子云,西汉学者。

(2)嗜:喜欢,爱好。

(3)时赖好事人:时:常常。赖:依赖,依靠。好(hào)事人:本指喜欢多事的人,这里指勤学好问之人。

(4)载醪祛所惑:载醪(láo):带着酒。祛所惑:解除疑惑问题。《汉书·扬雄传》说扬雄“家素贫,耆(嗜)酒,人希至其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

(5)是谘无不塞:是谘(zī):凡是所询问的。无不塞:无不得到满意的答复。塞,充实,充满。

(6)伐国:《汉书·董仲舒传》:“闻昔者鲁公问柳下惠:‘吾欲伐齐,如何?’柳下惠曰:‘不可。’归而有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为至于我哉!’”渊明用此典故代指国家的政治之事。

(7)用其心:谓谨慎小心,仔细考虑。

(8)失:过失,失误。

(9)显默:显达与寂寞,指出仕与归隐。

饮酒二十首·其十八拼音版

yǐnjiǔèrshíshǒu··shí
yúnxìngshìjiǔjiāpínyóu
shílàihàoshìrénzàiláosuǒhuò
shāngláiwèizhījǐnshìsāi
yǒushíkěnyánzàiguó
rénzhěyòngxīnchángshīxiǎn

作品简介

《饮酒二十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这二十首诗借酒为题,以饱含忧愤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充分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组诗以酒寄意,诗酒结合,使作者自然地袒露出生命深层的本然状态,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

作者介绍

陶渊明(365—427),又名陶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著名诗人、辞赋家,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是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曾任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躬耕田园。其诗风清新自然,代表作《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饮酒》等,展现了对自由、淳朴生活的向往。他的作品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对后世文人影响极大,成为中国文化中高洁品格的象征。陶渊明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饮酒二十首·其一

〔魏晋〕陶渊明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饮酒二十首·其四

〔魏晋〕陶渊明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饮酒二十首·其十二

〔魏晋〕陶渊明

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

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

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

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

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

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