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二十七章

〔先秦〕子思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翻译注释

翻译

伟大啊,圣人的道!浩瀚无边,生养万物,与天一样崇高;充足有余,礼仪三百条,威仪三千条。这些都有待圣人来实行。

所以说,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就极高的道。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极端高明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朴实厚道,崇奉礼节。所以身居高位不骄傲,身居低位不会犯上作乱,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黑暗时,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

《诗经》说:“既明智又通达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注释

全文拼音版

zhōngyōng··èrshízhāng
zāishèngrénzhīdàoyángyángwànjùntiānyōuyōuzāisānbǎiwēisānqiāndàirénérhòuxíng
yuēgǒuzhìzhìdàoníngyānjūnzizūnxìngérdàowènxuézhì广guǎngérjǐnjīngwēigāomíngérdàozhōngyōngwēnérzhīxīndūnhòuchóngshìshàngjiāowèixiàbèiguóyǒudàoyánxìngguódàoróng
shīyuēmíngqiězhébǎoshēnzhīwèi

作者介绍

孔伋(483—402),姓孔,名伋,字子思。孔子之孙,战国初期鲁国人。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传承者。相传师承曾子,并授业于孟子之师,承上启下。其思想以“诚”为核心,注重内心修养,发扬中庸之道。相传著有《中庸》,后被收入《礼记》,成为儒家“四书”之一,对宋明理学影响深远,被尊为“述圣”。

相关推荐

中秋月

〔唐代〕齐己

空碧无云露湿衣,群星光外涌清规。

东楼莫碍渐高势,四海待看当午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半夜婵娟影,正对五侯残酒池。

中秋京邸

〔清代〕邹祗谟

此夜中秋月,清光十万家。

吴歌闻隔院,边调入征笳。

北阙横秋色,西山隐暮霞。

故园丛桂树,应发昔年花。

中庸·第一章

〔先秦〕子思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第二十九章

〔先秦〕子思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中庸·第十二章

〔先秦〕子思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中庸·第二十八章

〔先秦〕子思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做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中庸·第十四章

〔先秦〕子思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