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

〔唐代〕王昌龄

石溪流已乱,苔径人渐微。

日暮东林下,山僧还独归。

昔为庐峰意,况与远公违。

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

会寻名山去,岂复望清辉。

作品简介

《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是王昌龄送别东林寺的僧人“廉上人”归庐山所作。此诗表达了诗人依依别离之情,以及对隐归山林,远离世情的羡慕之意。全诗意境幽深,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创作背景

《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这首诗是王昌龄送别东林寺的僧人“廉上人”归庐山所作。此诗出自唐代殷璠编选的专收盛唐诗的唐诗选本《河岳英灵集》卷上,作刘眘虚诗;后收录于清代编撰的《全唐诗》中,作者考为王昌龄。东林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麓。北距九江市16公里,东距庐山牯岭街 50公里。因处于西林寺以东,故名东林寺。

翻译注释

翻译

石上的溪水流向纷乱,苔藓小径上行人渐渐稀少。

东林寺外太阳西落,山僧独自归来。

我常常有皈依佛门的想法,更何况现在遇见了廉上人。

道性讲究深寂不动,世情多纷乱是非。

您将要寻名山归去,我哪能再仰望您的风采呢。

注释

(1)东林:即东林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麓。

(2)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3)苔径:长满青苔的山间小道。

(4)渐微:渐渐稀少。

(5)山僧:指廉上人。

(6)庐峰意:皈依佛门的想法。

(7)况:况且,文言连词,表示更进一层。

(8)远公:即晋代高僧慧远,梁代释慧皎《高僧传》有东晋东林寺慧远法师的传记。这里借指廉上人。

(9)道性:悟道的心性。

(10)世情:世态人情。

(11)会:应,将。

(12)清辉:日月的光辉,此处指盛世之下的皇恩。

全文拼音版

sòngdōnglínliánshàngrénguīshān
shíliúluàntáijìngrénjiànwēi
dōnglínxiàshānsēngháiguī
wèifēngkuàngyuǎngōngwéi
dàoxìngshēnshìqíngduōshìfēi
huìxúnmíngshānwàngqīnghuī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其诗以七绝见长,被誉为“七绝圣手”,与李白并称“联璧”。代表作《从军行》《出塞》等雄浑豪迈,展现边塞风光与将士壮志;《芙蓉楼送辛渐》等送别诗则含蓄深婉。曾任江宁丞、龙标尉,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诗风刚健清新,尤擅刻画边塞与宫怨题材,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昌龄的诗

相关推荐

送项判官

〔宋代〕王安石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呼泥滑滑,行人相对马萧萧。

十年长自青衿识,千里来非白璧招。

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常得从鸡翘。

送谢公定作竟陵主簿

〔宋代〕黄庭坚

谢公文章如虎豹,至今斑斑在儿孙。

竟陵主簿极多闻,万事不理专讨论。

涧松无心古须鬣,天球不瑑中粹温。

落笔尘沙百马奔,剧谈风霆九河翻。

胸中恢疏无怨恩,当官持廉庭不烦。

吏民欺公亦可忍,慎勿惊鱼使水浑。

汉滨耆旧今谁存,驷马高盖徒纷纷。

安知四海习凿齿,拄笏看度南山云。

送春

〔宋代〕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送蔡山人

〔唐代〕李白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一乘无倪舟,八极纵远舵。

燕客期跃马,唐生安敢讥。

采珠勿惊龙,大道可暗归。

故山有松月,迟尔玩清晖。

送友游吴越

〔唐代〕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送方太夫人西还

〔清代〕徐灿

旧游京国久相亲,三载同淹紫塞尘。

玉佩忽携春色至,兰灯重映岁华新。

多经坎坷增交谊,遂判云龙断夙因。

料得鱼轩回首处,沙场犹有未归人。

送宗判官归滑台序

〔唐代〕任华

大丈夫其谁不有四方志?则仆与宗衮二年之间,会而离,离而会,经途所亘,凡三万里。何以言之?去年春会于京师,是时仆如桂林,衮如滑台;今年秋,乃不期而会于桂林;居无何,又归滑台,王事故也。舟车往返,岂止三万里乎?人生几何?而倏聚忽散,辽夐若此,抑知己难遇,亦复何辞!

岁十有一月,二三子出饯于野。霜天如扫,低向朱崖。加以尖山万重,平地卓立。黑是铁色,锐如笔锋。复有阳江、桂江,略军城而南走,喷入沧海,横浸三山,则中朝群公岂知遐荒之外有如是山水?山水既尔,人亦其然。衮乎对此,与我分手。忘我尚可,岂得忘此山水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