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菊》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用清新幽美的笔触,咏唱了野菊无意斗艳、悄然盛开的美德,抒发了诗人自已超脱于浊尘的情怀。全诗构思精妙,气脉贯通,笔法柔婉。
野菊
座主闲闲公命作
柴桑人去已千年,细菊斑斑也自圆。
共爱鲜明照秋色,争教狼藉卧踈烟。
荒畦断垄新霜后,瘦蝶寒螀晚景前。
只恐春丛笑迟暮,题诗端为发幽妍。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元好问的座主,自号闲闲居士的礼部尚书赵秉文邀集元好问以及陈规(字正叔)、潘仲明、雷渊等人雅会赋诗,吟咏野菊。《野菊》该诗就是当时所作。
翻译注释
翻译
隐逸柴桑的高士已经离去千年,斑斑点点的细菊依旧朵朵浑圆。
都爱那花色鲜明映照着秋天的景色,怎忍它蕊瓣零乱偃卧在疏淡的野烟。
在那荒废的园畦,残断的田垅,它盛开在初霜之后;伴着飞舞的瘦蝶,鸣唱的寒蝉,它怒放在夕阳之前。
我只恐春天的花丛高傲无知,竟嗤笑野菊的姗姗迟放,写下这咏菊的诗篇,实是为抒发它清幽的娇妍。
注释
(1)柴桑人:指东晋诗人陶渊明。柴桑,古县名,在今江西九江西南,是陶渊明的故乡。
(2)斑斑:原指斑点众多的样子,此处指菊花一点一点数量很多。
(3)共:相同,一样。
(4)争教:怎叫,怎能让。争,同“怎”。
(5)狼藉:杂乱的样子。
(6)踈:通“疏”,稀疏。
(7)畦:菜地。
(8)寒螀:蝉的一种,又叫寒蝉、寒蜩(tiáo)。
(9)晚景:黄昏时的日影。景,通“影”。
(10)春丛:春天的花丛。
(11)端:真正,确实。
(12)发:阐发,表现。
(13)幽妍:幽深之美。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相关推荐
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寒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野菊
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
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
细路独来当此夕,清尊相伴省他年。
紫云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近御筵。
秋菊
擢秀三秋晚,开芳十步中。
分黄俱笑日,含翠共摇风。
碎影涵流动,浮香隔岸通。
金翘徒可泛,玉斝竟谁同。
残菊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
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菊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咏菊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菊花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咏菊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心折败荷倾。
耐寒惟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