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三良》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首五言诗。此诗借咏为秦穆公殉葬的“三良”子车奄息、子车仲行、子车针虎之事,其主旨为歌颂秦穆公的知遇之恩,从仕途可畏的角度表达对“三良”为穆公殉葬的悲悯之情,并以此表彰张袆不肯毒死零陵王而自饮毒酒先死的尽忠行为。
咏三良
弹冠乘通津,但惧时我遗。
服勤尽岁月,常恐功愈微。
忠情谬获露,遂为君所私。
出则陪文舆,入必侍丹帷。
箴规响已从,计议初无亏。
一朝长逝后,愿言同此归。
厚恩固难忘,君命安可违!
临穴罔惟疑,投义志攸希。
荆棘笼高坟,黄鸟声正悲。
良人不可赎,泫然沾我衣。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同《咏二疏》、《咏荆轲》是陶渊明三首著名的咏史诗,三篇体制大体相当,当为同一个时期的作品。但具体创作时间大致有两说:一说从这首诗的内容来看,当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之后不久,约在永初三年(422年),陶渊明五十八岁;一说约作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年),与《杂诗十二首》写作时间相近,陶渊明五十岁。
翻译注释
翻译
出仕为官居要职,只怕蹉跎好时光。
一年到头勤效力,常恐功绩不辉煌。
忠情偶尔得表现,于是得宠近君王。
出门陪同在车边,入宫服侍丹帷旁。
规劝之言即听取,建议从来不虚枉。
一旦君王长逝后,愿得一道把命亡。
君王恩厚难相忘,君命怎能敢违抗!
面临坟墓不犹豫,献身大义志所望。
草丛笼罩高坟墓,黄鸟啼鸣声悲伤。
三良性命不可救,泪水沾湿我衣裳。
注释
(1)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即整洁衣冠,指准备出仕为官。
(2)乘:驾驭,占据。
(3)通津:本指交通要道,这里指高官要职。
(4)时我遗:即“时遗我”的倒装句,时不我待之意。我:指三良。
(5)服勤:犹言服侍、效劳。
(6)尽岁月:一年到头。
(7)功愈微:功劳甚小。愈:更加。
(8)谬:错误,这是作为臣子的自谦之词。
(9)获露:得到表现。
(10)私:亲近,宠爱。
(11)文舆:华美的车子。这里指穆公所乘之车。
(12)丹帷:红色的帷幕。这里指穆公寝居之所。
(13)箴规:规谏劝戒。
(14)响已从:一发言就听从。
(15)初无亏:从不拒绝或轻视。亏:枉为。
(16)言:语助词,无意义。
(17)同此归:一道去死。
(18)安:怎能。
(19)罔惟疑:罔(wǎng):无。惟:语助词,无意义。疑:犹疑,犹豫。
(20)投义:献身于大义。
(21)攸希:攸(yōu):所。希:愿。
(22)不可赎:不能挽救赎回。
(23)泫然:伤心流泪的样子。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陶渊明的诗
相关推荐
咏史二首·其二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蚕
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丝恨更长。
著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
咏槿
园花笑芳年,池草艳春色。
犹不如槿花,婵娟玉阶侧。
芬荣何夭促,零落在瞬息。
岂若琼树枝,终岁长翕赩。
咏芙蓉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咏三良
束带值明后,顾盼流辉光。
一心在陈力,鼎列夸四方。
款款效忠信,恩义皎如霜。
生时亮同体,死没宁分张。
壮躯闭幽隧,猛志填黄肠。
殉死礼所非,况乃用其良。
霸基弊不振,晋楚更张皇。
疾病命固乱,魏氏言有章。
从邪陷厥父,吾欲讨彼狂。
咏珊瑚
绛树无花叶,非石亦非琼。
世人何处得,蓬莱石上生。
咏史二首·其一
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
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
咏白海棠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咏贫士七首·其七
昔在黄子廉,弹冠佐名州。
一朝辞吏归,清贫略难俦。
年饥感仁妻,泣涕向我流。
丈夫虽有志,固为儿女忧。
惠孙一晤叹,腆赠竟莫酬。
谁云固穷难,邈哉此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