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太原公送前杨秀才戴兼招杨正字戎》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言杨氏乃望族,戎、戴兄弟才华横溢,志向远大;颔联言二人的家学渊源深厚,科名之盛;颈联交代标题中涉及的三人及相互关系;尾联想象杨戎到来之后一片和乐的场景。全诗语言凝练,格调高雅,有魏晋遗风。
奉和太原公送前杨秀才戴兼招杨正字戎
潼关地接古弘农,万里高飞雁与鸿。
桂树一枝当白日,芸香三代继清风。
仙舟尚惜乖双美,彩服何由得尽同。
谁惮士龙多笑疾?美髭终类晋司空。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奉和太原公送前杨秀才戴兼招杨正字戎》作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根据题目的意思,此诗为李商隐与岳父王茂元一起欢送前杨戴秀才离泾原幕、并招杨戎正字入幕时唱和而作。
翻译注释
翻译
潼关地区连接着古代弘农郡,志向远大的大雁和鸿鹄从万里高空飞过。
科场登第摘得桂冠又正当政治清明的时代,这样家中三代任藏书台等文职,清正家风得以传承。
太原公尚自可惜未能兼顾双美,彩服娱亲尽孝之事又何必苛求人人相同。
谁害怕陆云有大笑的毛病?太原公的美髭最终类似西晋的张华。
注释
(1)太原公:即王茂元。太原是其郡望。《新唐书·杨敬之传》:“文宗尚儒术,以宰相郑覃兼国子祭酒,俄以敬之代,未几兼太常少卿。是日二子戎、戴登科,时号杨家三喜。”题称“前杨秀才戴”,则戴时已登第,尚未授官,时将离泾原幕,故作诗送之,兼招其兄秘书省正字杨戎入幕。
(2)正字:朝廷中刊正文字,校正典籍的小官。
(3)古弘农:汉弘农郡,这里指其郡治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北),与潼关相距不远。弘农为杨氏族望。
(4)雁与鸿:喻杨戎、杨戴兄弟。
(5)桂树一枝:用郤诜事。喻杨戴科举登第。
(6)白日:犹清时。
(7)芸香:书香。杨戎祖父杨凌最善文,大历中擢进士第,父敬之,元和初擢进士第。其《华山赋》士林一时传布。见《新唐书·杨凭传》。
(8)仙舟:《后汉书·郭泰传》:“林宗(郭泰)唯与李膺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9)乖双美:谓戎、戴兄弟未得同为王茂元宾客。
(10)彩服:此句用老莱子彩服娱亲事。
(11)士龙:西晋陆云的字。《晋书》本传:“与兄机齐名。……机初诣张华,华问云何在,机曰:‘云有笑疾,不敢自见。’俄而云至。华为人多姿制,又好帛绳缠须,云见而大笑,不能自已。”张华曾为司空,此喻指王茂元。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李商隐的诗
相关推荐
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
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斑。
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
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
一笑支郎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
奉送严公入朝十韵
鼎湖瞻望远,象阙宪章新。
四海犹多难,中原忆旧臣。
与时安反侧,自昔有经纶。
感激张天步,从容静塞尘。
南图回羽翮,北极捧星辰。
漏鼓还思昼,宫莺罢啭春。
空留玉帐术,愁杀锦城人。
阁道通丹地,江潭隐白蘋。
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
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主家山第接云开,天子春游动地来。
羽骑参差花外转,霓旌摇曳日边回。
还将石溜调琴曲,更取峰霞入酒杯。
銮辂已辞乌鹊渚,箫声犹绕凤皇台。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媿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寮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其一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
绿尊虽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枝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奉送从兄宰晋陵
东郊暮草歇,千里夏云生。
立马愁将夕,看山独送行。
依微吴苑树,迢递晋陵城。
慰此断行别,邑人多颂声。
奉和咏风应魏王教
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奉和山夜临秋
殿帐清炎气,辇道含秋阴。
凄风移汉筑,流水入虞琴。
云飞送断雁,月上净疏林。
滴沥露枝响,空濛烟壑深。
奉答李和甫代简二绝句·其二
梦中往事随心见,醉里繁华乱眼生。
长为风流恼人病,不如天性总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