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六日过灞桥口占》是近代诗人樊增祥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将陌尘、残柳、秋月的颜色放在一起比较,黄色渐次加深,描绘了灞桥边的典型景象。末句点出全篇主旨,满眼昏黄的销魂景象触发了游子的思乡愁绪。这首诗突破了传统的灞桥留别题材的表达方式,通过层层渲染,寓情于景,委婉曲折地传达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摹写逼真,颇为感人。
八月六日过灞桥口占
残柳黄于陌上尘,秋来长是翠眉颦。
一弯月更黄于柳,愁煞桥南系马人。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八月六日过灞桥口占》该诗作于光绪十三年(1887),当时樊增祥在陕西任知县。诗人颇负才名,中进士后,却长期屈居下僚。游宦关中,“易地者四,劳形案牍,掌笺幕府,身先群吏,并用五官”(《樊山诗集自序》),郁郁不得志。诗人经过灞桥,信手在旅舍的墙壁上题了这首诗,稍改好作欢娱侧艳之语的故习。后来谭嗣同偶然在墙上发现了这首诗并大为赞赏,该诗由是脍炙人口,传诵一时。
翻译注释
翻译
秋日柳叶渐黄,和尘土的颜色接近。枯叶萎缩,就像美人皱起的眉头。
天上一弯残月更比柳叶还要枯黄,真是要把月下的离人愁死啊。
注释
(1)灞桥:在今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桥横灞水之上。自汉代开始,东出潼关、函谷关,必自灞陵始。灞水沿岸遍种柳树,自汉及唐,在灞桥边折柳赠别渐成风习,杨柳成为离别的象征。
(2)口占:作诗文不起草稿,随口而成。占,口述。
(3)残柳:一作“柳色”。
(4)陌上尘:路面的尘土。因陕西位于黄土高原,尘土自是黄色,因此有“残柳黄于陌上尘”之叹。
(5)翠眉颦:形容柳叶枯卷宛如女子皱眉。翠眉,古代女子用青黛画眉,故称。颦,皱眉。
(6)愁煞:亦作“愁杀”(shā),使人极为忧愁。煞,表示程度深。
(7)系马人:游子自称。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樊增祥的诗
相关推荐
八至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八月十五日夜玩月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八声甘州·直青山缺处是孤城
直青山缺处是孤城,倒悬浸明湖。森千帆影里,参差宫阙,风展旌旟。向晚棹声渐急,萧瑟杂菰蒲。列炬严城去,灯火千衢。
不道繁华如许,又万家爆竹,隔院笙竽。叹沉沉人海,不与慰羁孤。剩终朝襟裾相对,纵委蛇,人已厌狂疏。呼灯且觅朱家去,痛饮屠苏。
八声甘州·摘青梅荐酒
摘青梅荐酒,甚残寒,犹怯苎萝衣。正柳腴花瘦,绿云冉冉,红雪霏霏。隔屋秦筝依约,谁品春词?回首繁华梦,流水斜晖。
寄隐孤山山下,但一瓢饮水,深掩苔扉。羡青山有思,白鹤忘机。怅年华、不禁搔首,又天涯、弹泪送春归。销魂远,千山啼鴂,十里荼麋。
八声甘州·姑苏台和施芸隐韵
步晴霞倒影,洗闲愁、深杯滟风漪。望越来清浅,吴歈杳霭,江雁初飞。辇路凌空九险,粉冷濯妆池。歌舞烟霄顶,乐景沉晖。
别是青红阑槛,对女墙山色,碧澹宫眉。问当时游鹿,应笑古台非。有谁招、扁舟渔隐,但寄情、西子却题诗。闲风月,暗销磨尽,浪打鸥矶。
八公操
煌煌上天,照下土兮。
知我好道,公来下兮。
公将与予,生毛羽兮。
超腾青云,蹈梁甫兮。
观见瑶光,过北斗兮。
驰乘风云,使玉女兮。
含精吐气,嚼芝草兮。
悠悠将将,天相保兮。
八尺
八尺孤帆一叶舟,相将风水到今秋。
曾来白帝寻先主,复走江东问仲谋。
海上鱼龙应有恨,山中草木自生愁。
凭君莫话兴亡事,旧日长年巳白头。
八月十五夜
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
满衣冰彩拂不落,遍地水光凝欲流。
华岳影寒清露掌,海门风急白潮头。
因君照我丹心事,减得愁人一夕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