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信秋词五首·其二

〔唐代〕王昌龄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

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作品简介

《长信秋词五首·其二》此诗为《长信秋词》组诗第二首,延续前篇的宫怨主题而更显深婉。首句"高殿秋砧"以捣衣声破题,寒夜声响反衬深宫寂寥;次句"霜深忆御衣"通过宫女为君王制衣的细节,展现其痴心不改;后两句"银灯裁缝歇"与"还向明主看"形成动作中断与心理持续的张力,暗示希望与绝望的交织。全诗在"秋砧-御衣-裁缝-明主"的意象链中,完成从听觉到视觉、从动作到心理的层层递进,体现王昌龄"绪密思清"(陆时雍评)的七绝特色。

创作背景

仍以班婕妤故事为依托,反映开元后期后宫佳丽三千的残酷现实。唐代宫廷有冬至前为皇帝制寒衣的制度,诗中"霜深裁衣"的劳作场景,既写实又具象征性——宫女们耗尽青春为"明主"制衣,却难得一见君王。王昌龄通过这种"日常中的悲剧",揭露了宫廷制度对人性的压抑,其批判力度在宫怨诗中尤为深刻。

翻译注释

翻译

秋天高殿内捣衣声响彻夜阑,夜里霜重还记起君王御衣寒。

更深人静银灯下裁衣才停歇,目光还转向宫城明主那边看。

注释

(1)秋砧:秋日捣衣的声音。

(2)夜阑:夜残;夜将尽时。

(3)御衣:帝王所著的衣服。

(4)青琐:装饰皇宫门窗的青色连环花纹。

(5)金城:即皇帝所住之城。

(6)明主:贤明的君主。

全文拼音版

chángxìnqiūshǒu··èr
gāo殿diànqiūzhēnxiǎnglánshuāngshēnyóuhán
yíndēngqīngsuǒcáifèngxiēháixiàngjīnchéngmíngzhǔkàn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其诗以七绝见长,被誉为“七绝圣手”,与李白并称“联璧”。代表作《从军行》《出塞》等雄浑豪迈,展现边塞风光与将士壮志;《芙蓉楼送辛渐》等送别诗则含蓄深婉。曾任江宁丞、龙标尉,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诗风刚健清新,尤擅刻画边塞与宫怨题材,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昌龄的诗

相关推荐

长安遇冯著

〔唐代〕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长亭怨慢·重过中庵故园

〔宋代〕王沂孙

泛孤艇、东皋过遍。尚记当日,绿阴门掩。屐齿莓阶,酒痕罗袖事何限。欲寻前迹,空惆怅、成秋苑。自约赏花人,别后总、风流云散。

水远。怎知流水外,却是乱山尤远。天涯梦短。想忘了,绮疏雕槛。望不尽,冉冉斜阳,抚乔木、年华将晚。但数点红英,犹记西园凄婉。

长相思

〔唐代〕白居易

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

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二月东风来,草坼花心开。

思君春日迟,一夜肠九回。

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

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

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长歌行

〔唐代〕李白

桃李待日开,荣华照当年。

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

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泉。

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

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

桃李务青春,谁能贳白日。

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

金石犹销铄,风霜无久质。

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

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

长生

〔明代〕王守仁

长生徒有慕,苦乏大药资。

名山遍探历,悠悠鬓生丝。

微躯一系念,去道日远而。

中岁忽有觉,九还乃在兹。

非炉亦非鼎,何坎复何离。

本无终始究,宁有死生期?

彼哉游方士,诡辞反增疑。

纷然诸老翁,自传困多歧。

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长生乐·阆苑神仙平地见

〔宋代〕晏殊

阆苑神仙平地见,碧海架蓬瀛。洞门相向,倚金铺微明。处处天花撩乱,飘散歌声。装真筵寿,赐与流霞满瑶觥。

红鸾翠节,紫凤银笙。玉女双来近彩云。随步朝夕拜三清。为传王母金箓,祝千岁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