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朱元晦》是宋代诗人胡宏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写作者钟情青山的青春不老;后两句写青山不老的原因,因经常有雨水洗去尘埃,其景致更加美好。全诗借景写意,抒发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高尚情操的追求,诗句灵动、流畅,有回环往复的旋律美。
答朱元晦
幽人偏爱青山好,为是青山青不老。
山中出云雨太虚,一洗尘埃山更好。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朱熹年青时,曾写一首诗送他的老师胡宪赴京就职。诗云:“先生上去芸香阁,阁老新峨豸角冠。留取幽人卧空谷,一川风月要人看。”胡宏看了诗以后,认为其人“庶几能有进”,但“其言有体而无用”。于是自己作了此诗。
此诗原录入《宋诗纪事》卷四五宋代胡宪名下,厉鹗未作详查,以致讹误。今人刘扬忠、王兆鹏等考察此诗实出自胡宏之手,胡宏《五峰集》卷一有《朱元晦寄诗刘贡父有风藉溪先生之意词甚妙而意未员因作三绝》,其二即为此诗。此外,朱子《晦庵集》卷八一有《跋胡五峰诗》曰:“右衡山胡子诗也。”朱熹详述了自己于绍兴庚辰卧病山间,以诗抒怀,胡宏观其诗,赞其人,特为是诗以箴警之。此诗完成五年后,方由学者张钦夫转交朱熹。朱熹因以“叙其本末”,以示其“无忘胡子之意”。
翻译注释
翻译
隐居之人偏爱青山,钟情于青山,为的是青山常在,青春不老。
山中飘出云朵,天空落下雨点;洗去了尘埃之后,青山的景致更加美好。
注释
(1)朱元晦:即朱熹。朱熹,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江西婺源(今属江西上饶市)人,南宋时期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2)幽人:指隐居之人。
(3)太虚:天空。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胡宏的诗
相关推荐
答庞参军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
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
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
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
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
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
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
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
答刘桢
与子别无几,所经未一旬。
我思一何笃,其愁如三春。
虽路在咫尺,难涉如九关。
陶陶朱夏德,草木昌且繁。
答刘美之见寄次韵
休疑迁客迹全贫,犹有沙鸥日见亲。
勋业已辞沧海梦,烟花多负故园春。
百年长恐终无补,万里宁期尚得身。
念我不劳伤鬓雪,知君亦欲拂衣尘。
答张五弟
终南有茅屋,前对终南山。
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长自闲。
不妨饮酒复垂钓,君但能来相往还。
答李澣三首·其二
马卿犹有壁,渔父自无家。
想子今何处,扁舟隐荻花。
答李澣三首·其三
林中观易罢,溪上对鸥闲。
楚俗饶词客,何人最往还。
答崔主簿倬
朗月分林霭,遥管动离声。
故驩良已阻,空宇澹无情。
窈窕云雁没,苍茫河汉横。
兰章不可答,冲襟徒自盈。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朝士
钑镂银盘盛蛤蜊,镜湖莼菜乱如丝。
乡曲近来佳此味,遮渠不道是吴儿。
答吴充秀才书
修顿首白,先辈吴君足下。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霈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然读《易》者如无《春秋》,读《书》者如无《诗》,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先辈之文浩乎霈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