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楼晓望

〔唐代〕白居易

独凭朱槛立凌晨,山色初明水色新。

竹雾晓笼衔岭月,频风暖送过江春。

子城阴处犹残雪,衙鼓声前未有尘。

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独凭朱槛立凌晨,山色初明水色新。

凌晨时分,我独自倚着朱红色的栏杆伫立,只见山峦刚刚透出晨曦的光亮,江水也泛着清新的色泽。

竹雾晓笼衔岭月,频风暖送过江春。

薄雾如纱,在晓色中笼罩着竹林,仿佛衔住了岭头将落的残月;和暖的春风频频吹拂,把盎然春意送过江面。

子城阴处犹残雪,衙鼓声前未有尘。

子城背阴的地方,残雪还未完全消融;衙鼓响起之前,城中街道尚无尘土飞扬。

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

这座庾楼矗立三百年来,不知曾有多少漂泊异乡的人在此登高望远,寄托思乡之情。

注释

(1)子城:指大城所属的内城。

(2)衙鼓:衙门中用以召集官吏的鼓。

庾楼晓望拼音版

lóuxiǎowàng
píngzhūjiànlíngchénshānchūmíngshuǐxīn
zhúxiǎolǒngxiánlǐngyuèpínfēngnuǎnsòngguòjiāngchūn
chéngyīnchùyóucánxuěshēngqiánwèiyǒuchén
sānbǎiniánláilóushàngcéngjīngduōshǎowàngxiāngrén

作品简介

《庾楼晓望》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以江州庾楼晨景为切入点,将空间眺望与时间追思巧妙结合。首联点明“独凭朱槛”的诗人形象,以“山明水新”勾勒清新晨光;颔联“竹雾笼月”“暖风送春”细腻捕捉江南早春特质;颈联“残雪”“衙鼓”暗示时节更迭与官场常态;尾联突转宏大视角,以庾楼三百年历史收束,借“望乡人”之叹将个人际遇升华为永恒乡愁。全诗语言流丽,意境开阔,在写景中暗含历史沧桑感,体现了白居易律诗收放自如的艺术功力。

创作背景

《庾楼晓望》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至十三年(公元816-818年)间,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庾楼相传为东晋庾亮镇守江州时所建,是历代文人登临咏怀之地。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被贬江州,诗中“独凭朱槛”的孤寂与“望乡人”的感慨,实为自身宦海浮沉的投射。尾联跨越三百年的历史叩问,既暗合庾亮“南楼咏谑”的典故,亦与诗人《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慨形成时空呼应。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太原,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其诗通俗晓畅,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广为传诵。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因直言进谏被贬江州司马。晚年闲居洛阳,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与元稹并称"元白",诗作流传极广,甚至远播海外,对后世影响深远。白居易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鄘风·相鼠

〔先秦〕诗经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初归石湖

〔宋代〕范成大

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

普天乐·咏世

〔元代〕张鸣善

洛阳花,梁园月,好花须买,皓月须赊。

花倚栏干看烂熳开,月曾把酒问团圆夜。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

花谢了三春近也,月缺了中秋到也,人去了何日来也?

木兰花慢·西湖送春

〔元代〕梁曾

问花花不语,为谁落,为谁开。算春色三分,半随流水,半入尘埃。人生能几欢笑,但相逢、尊酒莫相催。千古幕天席地,一春翠绕珠围。

彩云回首暗高台。烟树渺吟怀。拚一醉留春,留春不住,醉里春归。西楼半帘斜日,怪衔春、燕子却飞来。一枕青楼好梦,又教风雨惊回。

邯郸南亭观妓

〔唐代〕李白

歌鼓燕赵儿,魏姝弄鸣丝。

粉色艳日彩,舞袖拂花枝。

把酒顾美人,请歌邯郸词。

清筝何缭绕,度曲绿云垂。

平原君安在?科斗生古池。

座客三千人,于今知有谁?

我辈不作乐,但为后代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