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覃孝廉

〔唐代〕韦应物

思亲自当去,不第未蹉跎。

家住青山下,门前芳草多。

秭归通远徼,巫峡注惊波。

州举年年事,还期复几何。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思亲自当去,不第未蹉跎。

思念亲人自当离别返乡,尽管此次孝廉科落第,但你并没有浪费光阴。

家住青山下,门前芳草多。

你住在青山之下,门前有众多的芳草。

秭归通远徼,巫峡注惊波。

秭归县通往偏远的边境,惊险的巨浪灌入巫峡。

州举年年事,还期复几何。

州郡年年都要举荐人才,你归来的时期不会太久。

注释

(1)不第:科举考试落第。

(2)秭归:县名,今属湖北省。

(3)远徽:偏远的边境。

(4)州举:州郡荐举人才。

送别覃孝廉拼音版

sòngbiétánxiàolián
qīndāngwèicuōtuó
jiāzhùqīngshānxiàménqiánfāngcǎoduō
guītōngyuǎnjiǎoxiázhùjīng
zhōuniánniánshìhái

作品简介

《送别覃孝廉》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送别诗。此诗以挚友覃孝廉科举落第归乡为背景,展现了唐人对待功名失意的豁达态度。首联“思亲自当去,不第未蹉跎”以宽慰语开篇,否定落第即失败的传统观念;颔联描绘覃生家乡“青山芳草”的宜居环境,暗含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颈联“秭归通远徼,巫峡注惊波”以壮阔山水喻示人生征程的艰险;尾联“州举年年事”既表达对友人再战的期待,又暗含对科举制度年复一年消耗士子青春的深沉反思。全诗语言质朴而情意深长,在送别中寄寓深刻的人生哲思。

创作背景

《送别覃孝廉》此诗作于韦应物任职长安期间。唐代举子落第后常需立即离京,覃孝廉因“思亲”名义返乡实则源于科举失利。诗中“秭归”(屈原故里)与“巫峡”的意象,既点明覃生归途方向,更暗含对屈原式失意文人的历史共鸣。韦应物本人早年以门荫入仕,对科举士子的艰辛有深切同情,“未蹉跎”的劝慰既是对友人的开解,也折射出中唐时期仕途多元化的现实——即便不第仍可享有“青山芳草”的闲适人生。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791),字义博,唐代诗人,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其诗以山水田园见长,风格淡远清新,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代表作《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等,以简练笔墨绘自然之趣。出身关中望族,少任侠使气,安史之乱后折节读书,历任滁州、江州、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作透露出士大夫的隐逸情怀与悯民之思,是中唐山水诗派重要代表。韦应物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送别

〔唐代〕李白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渡荆门送别

〔唐代〕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灞陵行送别

〔唐代〕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送别王宣城

〔南北朝〕鲍照

发郢流楚思,涉淇兴卫情。

既逢青春献,复值白苹生。

广望周千里,江郊蔼微明。

举爵自惆怅,歌管为谁清。

颍阴腾前藻,淮阳流昔声。

树道慕高华,属路伫深馨。

赤壁歌送别

〔唐代〕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