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

〔元代〕张昱

雨过湖楼作晚寒,此心时暂酒边宽。

杞人惟恐青天坠,精卫难期碧海干。

鸿雁信从天上过,山河影在月中看。

洛阳桥上闻鹃处,谁识当时独倚阑。

作品简介

《感事》是元末明初诗人张昱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写黄昏雨后留下轻寒,诗人心中一片纷乱;颔联以杞人和精卫自比,言忧念国事或改变现实是多余且徒劳的;颈联言无家可归、有国难投,表现了诗人对故国及故人的深情;尾联喟叹世人的麻木昏瞆,也体现了诗人的众醉独醒的形象。全诗情重愁浓,心绪起伏跌宕,基调悲凉,诗中多处用典,灵活贴切,语言既质朴如话,又意深味厚。

创作背景

元末,张士诚割据江浙一带,朱元璋也起兵江南。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占据杭州,旋被江浙行省左丞相杨完者收复。诗人于此时应聘杨完者幕。至正十八年(1358),张士诚重陷杭州,杀杨完者。诗人从此又流寓江湖。《感事》此诗写于这一时期,乃诗人蒿目时艰,有感而发之作。

翻译注释

翻译

细雨飘过湖面,楼中也飘来一阵晚寒。心里一片纷乱,只有在酒中才能稍安。

杞人深怕青天坠下,精卫盼不到大海变干。

鸿雁本应带来音信,它却在天上越飞越远。故国的山河身影朦胧,只有月中才能看见。

有谁知道我曾独自倚栏,在洛阳桥头一听那声声的啼鹃。

注释

(1)湖楼:西湖边的酒楼。

(2)杞人惟恐青天坠:《列子·天瑞》载,杞国有人担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后世此典喻不必要的忧虑此处意在表示自我解嘲,说忧念国事是多余的,作为一介草芥,对局势无济于事。

(3)精卫难期碧海干:用“精卫填海”的典故,表明自己想挽救颓势的努力是徒劳的。相传精卫原是炎帝之女,由于在东海中溺水而死,所以死后化身为鸟,名叫精卫,常常到西山衔木石以填东海,见《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

(4)鸿雁信:《汉书·苏武传》载,苏武等出使匈奴被留,持节不屈,凡十九年。昭帝即位后,遣使请求放还。匈奴谎称苏武已不在人世。副使常惠夜间潜会汉使。汉使乃用常惠之计,告诉匈奴单于汉天子射猎上林,得雁,其足有系帛书,说苏武尚在。由是苏武等人得以还朝。后世用为咏书信的典故。此处用来表现音讯已绝,无家可归。

(5)洛阳桥上闻鹃处: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后录》载,邵雍于嘉祐末在洛阳天津桥上闻杜鹃啼,感到南方禽鸟飞到北方是一种不好的征兆,推测十年内将有江南人以文字乱天下者。后来果然发生了王安石变法和蔡京等六贼扰乱朝政的事,导致北宋灭亡。此处用这一典故说明自己对时势的预见已成为现实,并承上句意,表示过去也并非杞人忧天。洛阳桥,又名天津桥,在洛阳市西南。

全文拼音版

gǎnshì
guòlóuzuòwǎnhánxīnshízànjiǔbiānkuān
rénwéikǒngqīngtiānzhuìjīngwèinánhǎigàn
鸿hóngyànxìncóngtiānshàngguòshānyǐngzàiyuèzhōngkàn
luòyángqiáoshàngwénjuānchùshuíshídāngshílán

作者介绍

张昱(生卒年不详),字光弼,号一笑居士。卢陵(今江西吉安)人。元代曾任杭省左右司员外郎,行枢密院判官。入明,太祖徵召至京师,阁其老,曰“可闲矣”。自号可闲老人。徜徉杭州西湖山水间以终。著有《卢陵集》。

相关推荐

感讽五首·其一

〔唐代〕李贺

合浦无明珠,龙洲无木奴。

足知造化力,不给使君须。

越妇未织作,吴蚕始蠕蠕。

县官骑马来,狞色虬紫须。

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

不因使君怒,焉得诣尔庐?

越妇拜县官,桑牙今尚小。

会待春日晏,丝车方掷掉。

越妇通言语,小姑具黄粱。

县官踏飧去,簿吏复登堂。

感讽五首·其五

〔唐代〕李贺

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

侵衣野竹香,蛰蛰垂叶厚。

岑中月归来,蟾光挂空秀。

桂露对仙娥,星星下云逗。

凄凉栀子落,山璺泣晴漏。

下有张仲蔚,披书案将朽。

感皇恩·出京门有感

〔金代〕李俊民

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惆怅天涯又离别。碧云西畔,举目乱山重叠。据鞍归去也,情凄切!

一日三秋,寸肠千结。敢向青天问明月。算应无恨,安用暂圆还缺?愿人长似,月圆时节。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八

〔唐代〕陈子昂

吾观昆仑化,日月沦洞冥。

精魄相交会,天壤以罗生。

仲尼推太极,老聃贵窈冥。

西方金仙子,崇义乃无明。

空色皆寂灭,缘业定何成。

名教信纷藉,死生俱未停。

感旧·其二

〔清代〕黄景仁

唤起窗前尚宿酲,啼鹃催去又声声。

丹青旧誓相如札,禅榻经时杜牧情。

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生。

云阶月地依然在,细逐空香百遍行。

感遇四首·其一

〔唐代〕李白

吾爱王子晋,得道伊洛滨。

金骨既不毁,玉颜长自春。

可怜浮丘公,猗靡与情亲。

举首白日间,分明谢时人。

二仙去已远,梦想空殷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