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辽水

〔唐代〕王建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

作品简介

《渡辽水》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七言乐府诗。此诗以征人渡辽水的场景切入,展现了战争对普通家庭的残酷摧残。诗中"来时父母知隔生"的诀别预感与"白骨归咸阳"的惨痛现实形成强烈对照,"重著衣裳"的细节描写更将生离死别之情刻画入微。结尾"驻马相看"的沉默场景,以无言之痛胜于嚎啕,体现了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全诗语言质朴而情感深沉,通过个体命运折射时代悲剧,是中唐反战诗歌的代表作。

创作背景

《渡辽水》此诗当作于安史之乱后(8世纪中叶),当时唐王朝与契丹等东北少数民族战事频繁。辽水(今辽河)作为东北边境要地,成为征戍往来之所。王建擅长乐府创作,此诗继承汉魏乐府"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传统,通过征夫视角揭露战争苦难。诗中"咸阳"与"本乡"的地域对应,既写实指征人来源,也暗喻中央政权与地方百姓的紧张关系,反映了中唐府兵制败坏后的兵役之痛。

翻译注释

翻译

渡过辽河,这里距离咸阳已经有五千来里。

出征的时候父母已经知道很难再活着相见。临出门时母亲又让我重新穿戴好衣裳,好像是伤悼我去送死一般。

也还有征人牺牲后被送回咸阳的,这些坟墓的碑石上都刻出了各人的家乡。

活着的战士知道应该不会有渡河归家的那一天了,只能在辽水旁驻马回望遥远的家乡。

注释

(1)杂曲:乐府的一种,它本是一些散失了或残存下来的民间乐调的杂曲,由乐府加以整理。

(2)辽水:即辽河,古又称句骊(lí)河。

(3)咸阳:古都邑(yì)名,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二十里。

(4)隔生:很难活着相见。

(5)重著:重新穿戴,这里指穿着正式。著:同“着”。

(6)衣裳:衣服。

(7)送死:指送去死路,这里表现战争残酷。

(8)白骨:将士的尸体。

(9)营家:又作茔冢(yíng zhǒng),坟墓。

(10)各与题本乡:各个在碑铭(míng)上题写其乡贯。

(11)身在:与“有身”相同,指人活着。

(12)回渡:又作“渡辽”,渡过辽水还归故乡。

(13)驻马:停住了马。

(14)相看:一起看。相:一起。

(15)傍:同“旁”,旁边。

全文拼音版

liáoshuǐ
liáoshuǐxiányángqiān
láishízhīshēngzhòngzhuóshangsòng
yǒubáiguīxiányángyíngzhǒngběnxiāng
shēnzàiyīnghuízhùxiāngkànliáoshuǐbàng

作者介绍

王建(765—835),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出身寒微。大历进士。晚年为陕州司马,又从军塞上。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其以田家、蚕妇、织女、水夫等为题材的诗篇,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反映。所作《宫词一百首》颇有名。有《王司马集》。

王建的诗

相关推荐

渡河到清河作

〔唐代〕王维

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

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

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

回瞻旧乡国,淼漫连云霞。

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

〔宋代〕吴文英

羞红颦浅恨,晚风未落,片绣点重茵。旧堤分燕尾,桂棹轻鸥,宝勒倚残云。千丝怨碧,渐路入、仙坞迷津。肠漫回,隔花时见,背面楚腰身。

逡巡。题门惆怅,堕履牵萦,数幽期难准。还始觉、留情缘眼,宽带因春。明朝事与孤烟冷,做满湖、风雨愁人。山黛暝,尘波澹绿无痕。

渡荆门送别

〔唐代〕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扬子江

〔唐代〕丁仙芝

桂楫中流望,空波两岸明。

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

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

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

渡混同江

〔金代〕蔡松年

十年八唤清江渡,江水江花笑我劳。

老境归心质孤月,倦游陈迹付惊涛。

两都络绎波神肃,六合清明斗极高。

湖海小臣尸厚禄,梦寻烟雨一渔舠。

渡江

〔宋代〕陈与义

江南非不好,楚客自生哀。

摇楫天平渡,迎人树欲来。

雨余吴岫立,日照海门开。

虽异中原险,方隅亦壮哉!

渡扬子江

〔唐代〕孟浩然

桂楫中流望,空波两畔明。

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

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

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

渡汉江

〔唐代〕李百药

东流既弥弥,南纪信滔滔。

水击沉碑岸,波骇弄珠皋。

含星映浅石,浮盖下奔涛。

樯乌转轻翼,戏鸟落飞毛。

客心既多绪,长歌且代劳。